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抄家以后 > 起义(1)
    昌平二年,大雪。

    中秋前夕三哥回家和父亲密谈一番后,程明安就总觉得父亲有心事。果然三哥离开后不久,父亲便大病一场。

    当日程裕被李德私自关押后百般折磨长达两年之久,吴大夫曾说过自己可以保大将军五年寿命无虞,眼看着五年时间将至,虽然吴大夫说大将军身体有所好转,但如今病成这样,还是吓坏了程家众人。

    好在吴大夫妙手回春,程裕昏睡三日后终于醒过来,他看到众人惊怕的样子,不免苦笑两声,这一次不用明安提醒,他也决定彻底不再为外面的事情操心了。

    仔细休养了几个月之后,虽然仍是每日离不得汤药,但面色逐渐红润了起来。

    这一日,吴大夫给程裕再次把脉后,心情很是愉悦。对程家众人说,只要安心休养,他可再保程裕五年寿数。

    大家喜极而泣,恰逢新年将至,便都高兴的筹备起来。

    程家的新年过的很好,整个院子都是欢声笑语。

    只是摄政王府却只能在一片惨淡中度过新年。

    十二月初二,摄政王归家途中遇到刺。刺武功十分高强,摄政王府的侍卫虽然殊死拼搏但仍然不敌,最后摄政王身重数刀当场身亡。

    一时间朝野动荡,小皇帝表现得很是伤心,下令封锁宁城,严查凶手,并表示要为摄政王风光大葬,甚至亲自前往摄政王府吊唁。

    灵堂之上,小皇帝安慰元晔,一切以摄政王的事情为先,朝政就交给大臣们处理,世子专心在家守孝即可。

    元晔冷眼旁观,父王遇刺的街道离别宫不远,那么大的动静,却没有惊动禁军,凶手究竟是谁,还不够明显么?

    只是禁军原本是父王的人,竟然不知道何时反水,小皇帝如今才不过十二,却有这种本事,摄政王府输了也怨不得旁人啊。

    看着小皇上虚情假意的样子,说是前来祭拜却带着大批剑拨弩张的禁军,形势所迫,元晔只能恭敬谢恩,并请皇上同意将摄政王送回建康皇陵安葬。小皇帝欣然允准,还安排禁军随行,以示对摄政王的重视。

    世子元晔在摄政王停灵满二十一日之后,就带着王府众人扶柩前往建康。

    而小皇帝在摄政王府的众人离开以后,则借着为摄政王遇刺一案查找凶手之名,下令廷尉府杀了许多人,最严重时,接连十日法场上的血就没有干过。朝廷的官位竟然空出了一小半。

    当日追随摄政王的人全都没能逃脱,成王败寇在此时体现的淋漓尽致。但还有一些中立的朝臣,只是因为曾反对过保皇派推行的政策,此时也被一并清算。一时间整个宁城都风声鹤唳,就连保皇派中的大臣们都开始惴惴不安,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就这般暴戾狠绝,他们的前途也不见的会有多好。

    小皇帝久居宫中,自小便知道斩草必然要除根,在他大开杀戒之初,田太傅曾劝过他要手下留情,以免政局不稳,但他没有同意。那些连自己真正的主子都不知道是谁的朝臣留着有什么用,天下能人多的是,还怕选不出合适的人吗?

    在众人的提心吊胆中,小皇帝终于杀够人了,开始处理朝政,他颁布了三项诏令:开恩科,对华城起义军杀无赦,增加各地赋税。

    随后再次下诏痛斥程裕等人忤逆犯上、怙恶不悛、蛊惑人心、罪该万死,此举彻底湮灭了众人对重查当年程家一案的希望。

    开恩科,平叛乱,自然不错。只是边关连年征战,国内百姓深受流民之苦,此时还增加赋税,会逼死多少人啊。可由于小皇帝此前的作为,朝臣们有心想劝解的也不敢开口,所有人都小心翼翼的附和着小皇帝,

    大儒贺垣当初是支持皇上这个“正统”的,现在听说皇上居然要增加赋税,心中叹息不已,他开始怀疑当初自己是否做错了,毕竟摄政王掌权两年,也从未提过如此要求。

    而且最可怕的是,朝中大臣竟然没有反对的,若是整个朝堂变成皇上的一言堂,那恐怕离亡国也不远了。

    贺垣在家中苦思一宿,忧心不已,最终还是决定进宫,祈求皇上收回增加赋税的命令。

    小皇帝这两年听的指教太多,如今不想再听了。只是他再狂妄,也知道贺垣这个连他父皇都要敬着的人是他杀不得的,便只能对贺垣的话充耳不闻,然后敷衍地打发出去。

    贺垣被内侍请到殿外,却不肯离去,他径直跪在那里,恳请皇上以百姓为重,收回增加赋税诏令。

    小皇帝在后面气的要跳起来,口无遮拦地骂道:“如今国库空虚,不增加赋税银子从哪里来,他倒好,拿着国事给他扬名,仗着自己的身份就为所欲为,他体恤百姓,朕就是个昏君吗?想要威胁我,做梦!”

    贺垣一把年纪,当初跟着先皇从建康来到宁城,一路上颠簸就病了好几次,这一回在殿外顶着烈日足足跪了三个时辰之后晕了过去,然后再也没有醒过来。

    贺垣为百姓请命跪死在皇上殿外的事情,很快就传了出去。众位朝臣不免有些兔死狐悲,当日若不是有贺垣力挺,皇上的势力未必能扩张到那般程度,如今刚刚得势,就这般行为,实在让人齿冷。

    小皇帝在宫中见惯了人罚跪,哪里料到贺垣这般不中用,只跪了几个时辰就送了性命,但贺垣死了,他到底还是有些心虚的。于是下令,增加赋税一事事关重大,先行搁置,待仔细商议后再做决断。

    程明安远在彭城,自华城被起义军占领后,彭城就像是与世隔绝一般,她要隔很久才能收到宁城的消息。

    因此在摄政王死后两个月她才知晓,她对这位小皇帝并不了解,没想到竟然是个如此厉害的人物。只是有些担心小皇帝在摄政王死后的那些举动,很可能会在朝中掀起一片腥风血雨。

    唯一庆幸的是二姐他们已经离开,能够暂时避开风头,想来世子不会坐以待毙,但明安还是有些担心,她令程诺带人去建康探查确认下他们是否安全,华城那里只能拜托三哥安排的人手予以协助。

    明安这里还在为二姐一家挂心时,又收到了另外一个坏消息。

    她猜到小皇帝的举动可能会让一些人被无辜牵连,但没有料到的是,这场风雨居然会波及到自己的老师。收到消息那日,寒风凛冽,明安甚至恍惚,是不是风太大自己听错了。

    她八岁拜入老师门下,承蒙恩师悉心指导,让她受益良多。

    程家出事以后,老师又屡次维护于她,如今惊闻噩耗,明安实在心绪难平。

    她征得父亲母亲的同意后,在家中为老师守孝,聊表哀思。

    柔然自从败走武城之后,就将他们全部的兵力集结到了燕城,想要和朝廷的军队背水一战。

    昌平二年十一月十五,朝廷的大军已对燕城形成合围之势,就在众人打算攻城之际,柔然可汗却突然派人将一副棺椁悬在城门之上。

    然后派人喊话,说棺椁之中正是昔日燕城将军府的程家二公子程眀炀。

    在城墙下面的韩晏和程明熠听到之后俱是不可置信。

    韩晏赶在程明熠说话前率先开口:“当日程二公子是被先皇派去的官差所杀,棺椁怎么可能会落到你们手中。”

    柔然可汗狞笑道:“大概是你们这些中原人太傻,居然敢为一个反贼修墓立碑,而且还蠢的让我们的人发现了,我原本也不是很相信,为了验证真假,还特意亲自开棺验了一下尸,竟然真的是他。”

    韩晏冷冷道:“多年以前的事情,没有证人,你说什么就是什么了?”

    柔然可汗大笑几声:“你以为人人都像中原人一样狡诈阴险,我从不说假话。”说着从城门上用力掷下一把有些生锈的刀。

    韩晏还在打量,程明熠却已经心如刀绞,当初的情景这些年反复在他脑中回忆,所以只一眼他便认出这把刀正是二哥带人杀出将军府时手里拿的那把。

    韩晏看到程明熠的眼中划过的悲痛之意,和他牵着缰绳的那双青筋暴起的手,就知道柔然可汗说的十有八九是真的。

    很可能当年有人冒险为二公子收敛尸身,最后却因为燕城沦陷,而不幸落入柔然之手。

    柔然可汗等了一会,想要看看众人的反应。但程明熠带着面具,脸上表情看不真切,而韩晏等人的脸色却都没有什么变化,倒是他旁边的那个年长的将领脸色有些难看,但这还不是柔然可汗想要看到的结果,因此他对旁边的侍从吩咐了几句,很快侍从端着一个木盆出现。

    柔然可汗奸笑道:“听说程家在你们的军中威望很高,我也想要送上一点心意,这是我今日一早特意吩咐人杀的黑狗取的血。”

    民间传说,将黑狗血洒在陵墓之上,会让逝去之人魂魄消散,不能转世投胎,是极为恶毒的诅咒。

    程明熠眼中凝聚起滔天怒火,也顾不上身份是否暴露,大声斥道:“竖子尔敢!”说着直接冲了出去,却被柔然的箭雨拦住,最后只抢回了那把已经生锈的刀,就被众位士兵拖了回来。

    韩晏倒吸一口冷气,让副将把他的强弩拿了过来。

    柔然可汗看着阵前的那两个年轻人,若不是他们,恐怕自己已经打到建康去了,现在看到程明熠气愤不已的样子,他大笑两声,摆了摆手,一盆狗血“哗”地浇在了棺椁之上。

    他原本就是要激怒对面的那群人,杀一杀他们的锐气。更何况他和程家还有着杀父之仇,可惜当年他们皇帝动手太快,让自己都没有报仇的机会,好不容易发现了程家老二的尸身,他自然要好好解解气。

    城墙下的两人目眦欲裂,柔然这样的行径太过卑劣,让人忍无可忍。

    副将将强弩交到韩晏手中,韩晏举弓瞄着城墙方向。

    王青心中也很是焦急,但是看着韩晏的样子,还是忍不住劝道:“距离太远,你伤不到柔然可汗的。”

    韩晏没有说话,只是专心瞄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