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抄家以后 > 绝杀(2)
    程明安仔细了解了对于公主和亲这一提议众位朝臣的反应,从冗杂的情报中移开眼神,思量许久,问程管家道:“三皇子这些日子在做什么?”

    程管家不料明安突然提及三皇子,仔细想了想,说:“据说三皇子声色犬马,昼夜荒淫,再不碰任何政事。”

    明安轻笑出声:“三皇子过去对待众人都是一视同仁,和多位年岁相当的朝臣之子交好却又不会过于亲近,十分懂得分寸。

    “他是成年的几位皇子中最不受宠的,却还能在几年时间悄悄经营出那么多势力,心性能力不是一般人可比的。

    “过去那样一个端方守礼、秉节持重的人,突然心性大变,倒更像是做给皇上看的。毕竟皇上身体康健,来日方长,一切都不是最终定局,我不相信他是一个轻易言败之人。”

    当日在安王要纳程明安大嫂于氏一事中,周家为了洗脱私联藩王的罪名,毫不手软地将于家与三皇子暗中勾结的事情捅到了皇上面前。

    以至后来安王被杀,三皇子被贬为郡王,经营多年的势力大多被皇上剪除,在明面上断了三皇子争储的可能性。

    明安意味深长地说:“想个办法,将周家做过的事情告诉三皇子,那般大恩,三皇子应该会想有所回报的。”

    三皇子这才明白当日的真相,自己与藩王朝臣暗中联络一事一向做得私密,怎么就突然被皇上知晓了,原来整件事情都是周家的手笔。

    三皇子多年的筹谋一朝化为乌有,原本胜券在握的前途变得叵测,心中的怒火终于有了发泄之处。

    周家想要靠着五公主起复,做梦!

    三皇子经营多年,即便大部分势力被剪除,在朝中还是有一些可用之人的。这些人四处游说一番之后,朝堂上的风向很快就倒向了同意公主和亲这一边。

    消息传到后宫的时候,尤淑妃不可置信。

    北凉这种蛮荒之地,自己的女儿怎么受得了。初时听到和亲这个提议只是觉得荒唐,因为知道反对的人很多,就没有放在心上。

    哪里想到不过几日功夫,风向竟转得如此之快,眼看就要成定局,匆忙之间,尤淑妃也顾不得什么,只能自己去求皇上了。

    淑妃在皇上还只是个皇子的时候就嫁给了他,这么多年,情分自然是有的,看着哭得梨花带雨的女人,皇上想到那个宠爱多年的女儿,也是十分舍不得。

    想要答应淑妃不会和亲,却又实在没有那个底气,只能好声好气地先劝她回去,说是和亲一事还在考虑,不一定会将女儿送去北凉。

    近日来被北凉和柔然连番欺侮,若不是力有不逮,又怎么会落到这个地步,皇上第一次开始怀疑,是否真的杀错了程裕。

    眼看淑妃还要痴缠,皇上就发了火,直接用后宫不得干政的理由将她赶了回去。

    皇上心里还在感叹,尤淑妃一点都不知道进退,若是程贵妃就绝不会这样做。当日知道程家人都死了,程贵妃也只是躲在自己的宫里对影垂泪,未曾让他有过为难。

    如今不过是将女儿嫁出去,淑妃就这般失礼,实在有失体统。女人就是目光短浅,嫁到哪里不一样,去了北凉,还能够做王后,有什么不好?

    这么一想,皇上也就没有那么抗拒和亲一事了。

    淑妃若是知道自己的求情反而让皇上下定了和亲的决心,只怕肠子都要悔青了。

    朝臣为是否和亲吵得不可开交,但是很快越来越多的人被说服,觉得和亲也不失为一个良策,公主享受百姓供奉,自然就得担负起为国分忧的重任。

    北凉使臣听闻后,很是赞同这个决定,尤其是知道和亲以后将会减免岁贡,更是再三保证必然礼待公主,北凉也绝不会和柔然同流合污。

    毕竟北凉当年被程裕打得极为凄惨,对战争有着严重阴影,若不是知道程裕死了,他们也不是很有胆量来建康。

    提起柔然只是为了增加筹码,其实北凉根本不想出兵,如今这样的结果,已经超乎他们的预料。

    于是在众位朝臣连续吵了十日之后,皇上终于下诏,五公主和亲北凉,并将北凉的岁贡减少一半。

    周济堂彻底懵了,五公主不是皇上最宠爱的女儿么?皇上不是对反复无常的北凉痛恨异常么?怎么这么轻易就同意了呢?

    他几个月的努力就这样付诸东流了?

    乞巧节过去还没有多少天,前些日子还在羡慕他的人,如今都在背后暗暗偷笑吧。

    只是还没来得及感慨什么,周家就受到了来自淑妃的疯狂报复。

    三皇子不像周家那般做“好事”不留名,他将自己做的事和原因都清楚地告诉了淑妃。

    淑妃这才明白,为何反对的朝臣那么快就被说服了,这背后的一切竟然是在针对周家,若不是周家树敌过多,周济堂又觊觎五公主,也许自己的女儿根本不需要和亲。

    淑妃自然痛恨三皇子,而且恨得咬牙切齿,可是现在的三皇子只是一个闲散郡王,没有任何职权,日日放浪形骸,已然不成样子,这样一个已经被皇上厌弃的人,她还能对他做什么呢。

    但是周家不同。

    一时之间淑妃将所有不满和仇恨都转到了周家,全然忘了自己从前也是同意女儿嫁给周济堂的,当时还想着可以在适当的机会拉周家一把。

    这些时日,淑妃眼睁睁地看着和亲变成定局,心痛异常,对于朝政她根本无能为力,皇上平日里看着宠爱女儿,其实不过都是筹码罢了。

    只要利益给得够,皇家哪有什么亲情,一句国家大义压下来,即便她自己不想认,为了尤家她也得认。

    虽然这个结果她认了下来,但是这口气必须要出,淑妃连同尤家开始找周家的麻烦,尤其是周济堂所在的周家大房。

    于是在户部侍郎一职出现空缺后,尤家的人就帮忙推了周家二房的人上去,让原本对这个职位蓄势以待的周家大房落了空。

    三皇子听闻后,不免失笑,周家此刻真是失道寡助。

    他和尤淑妃没有什么大的过节,但也没有什么交情。

    尤淑妃放在眼中的敌人只有程贵妃一人,他的母妃活着时完全入不了淑妃的眼,五公主也是从来没把他们这些出身不高的皇子放在眼里,轻慢之事随处可见。

    如今新仇旧恨一同报了,倒也痛快。

    大司马周延,一共有三个嫡子,小儿子周瑾被皇上贬到了边疆,如今周家只有长房和二房。

    过去周延倚重嫡长子,周家晚辈自然是以长房马首是瞻,但如今周家危在旦夕,就变成谁有能力,谁就有话语权。

    自从周家二房的周钰成为户部侍郎后,周家长房和二房的关系就开始变得不那么和睦了。

    周济堂备受打击,他知道自己比不上程明安,原本以为可以靠着五公主力挽狂澜,没想到事情竟然会成了这样。

    现在家中二房得势,连带着二婶对他母亲的态度都变了,母亲掌家多年,何曾受过这样的委屈,他却无能为力。

    因为知道是尤家在针对周家长房后,家里人看他的眼神都变了,好像他是罪人一般,可是当初要他和五公主联姻的,不也是他们么?

    周济堂一扫过去的志得意满,变得很是消沉,日日醉生梦死。

    陪着周济堂饮酒的那几个人,都是他的同窗好友,但其中一位的兄长是大儒贺垣的弟子,就是明安的师兄,与明安私交甚好。

    他受明安示意,预备“指点”一下周济堂。

    这一日,周济堂和狐朋狗友一起喝酒,无意中听到他们的酒后之言,却突然醍醐灌顶一般,清醒了起来。

    他此刻虽然不能让周家如过去那样受皇上倚赖、朝臣敬仰,但是起码可以让二房不那么嚣张。

    户部是周家的,二房下去,自然可以由他们这一房的人来接手,原本户部侍郎的位置就应该是他们长房的,还不知道是二房的人在背后使了什么手段才得到。

    尤家既然有能力操控这个职位,为什么不直接给别人,偏偏给了二房的人,是不是两者早有联络,那么为了周家,他也要把这个位置为长房争取回来。

    周家二房的周钰,户部侍郎才做了没多久,就被人要挟了。

    对方将他过去贪污受贿的一个账本拿了出来,周珏翻看以后瑟瑟发抖,这么详细的账本如何落到了外人手中,若真的被人揭发,只怕整个周家都要遭殃。

    万般无奈之下,周钰只能按照对方的要求,以身体不适为由辞官回家。

    周家人为账本的外泄不安时,大司马周延却觉得此事十分可疑。对方手握账本这么重要的东西,即便是要对付整个周家都轻而易举,怎么会只提出这样一个无关紧要的要求?

    一番仔细查证后,就查到了周济堂身上。周济堂虽然聪明,但毕竟手段过于稚嫩,尾巴打扫得不够干净。

    周延知道后,不免气猝却也无可奈何,如今的周家哪里还经得起兄弟阋墙这样的事情,他只能私下发落周济堂一通,明面上却将事情掩下,还要替周济堂将后续处理干净。

    周钰辞官后一直在查证账本的事情,虽然父亲周延已经找到了背后主使之人,但是周钰查到所谓的主使之人根本不可能接触到账本,肯定周家还有内鬼。

    周钰觉得事情过于蹊跷,将心中的怀疑对父亲讲了,无意中看到父亲犹豫挣扎的表情,周钰瞬间就明了,父亲早就知情。

    看到周钰的样子,周延只能把事情原原本本讲给他听,怕他有了其他想法,又将利害关系仔细分析了一番,还道:“济堂还小,没有经过事,一时错了念头,他已经知错了。”

    周钰难以置信地看着父亲;“我做四品官做了足足十一年,好不容易升到三品,如今什么都没有了,就因为他一时错了念头么?那父亲准备如何惩罚他?”

    二儿子一直是三个嫡子中最省心的,看着他忧伤的表情,周延有些语塞:“我让他闭门思过了。”

    周钰嗤笑一声,闭门思过这样不痛不痒的事情,对周济堂来说,跟没有受到惩罚又有什么区别呢?

    若不是他一味追查,只怕父亲都不会告诉自己真相吧。

    周钰不能体会父亲为了府中和平掩下此事的心情,只觉得是父亲偏爱长房所致。

    周钰虽然也是嫡子,但比起长兄幼弟,他自小受到的关注就很少,原以为是自己能力不够的原因,如今看来,不过是父亲偏心作祟。

    经此一事,他对父亲、对周家也就彻底失望了。

    周钰拜托旧日同僚,拿了个外放的名额,带着妻儿远远上任去了。

    原本偌大的一个周家,现在就只剩大房的人了,周家的衰败已经势不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