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抄家以后 > 绝杀(1)
    元兴十二年,立秋。

    北凉的使臣团抵达建康。

    先帝时期,北凉突袭边境,屠杀百姓,当时的大将军程裕率兵出征,耗时三年之久,几近打到北凉都城。

    若不是他们及时俯首称臣,愿为我朝属国,岁岁纳贡,此刻也就没有什么北凉了。

    北凉荒僻苦寒,即便真的被我朝攻占,将来也不好治理,恰逢西南遭遇水患,颗粒无收,以至国库空虚,先帝便同意了北凉的提议。

    可是自柔然围攻越州久不退兵以后,北凉就开始有了其他的心思,去年便找理由推脱岁贡,先说收成不好,再说气候不好,将岁贡一拖再拖,最后晚了半年才送来,其中一部分还是瑕疵品。

    今年更甚,连理由都不找了,直接派了使臣团来,说要重新和谈。

    这让皇上如何不怒,差点要砍了北凉使臣,还好几位大臣拼命阻拦,方才作罢。

    对于北凉这种趁火打劫的行为,众位朝臣心中早有预料,只是担心,北凉敢这样有恃无恐地派使臣过来,一旦和谈失败,会不会与柔然沆瀣一气,那样对于我朝北方边境就是最大的威胁。

    北凉气焰过剩,皇上有心冷着他们。但北凉人在建康却如鱼得水一般,四处游玩,很是惬意。

    双方就这样僵持下来。

    虽然柔然尚未退兵,虽然北凉要重新和谈,但是建康城中百姓的生活却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七月七日乞巧节,建康城中的灯火还是一如既往地热闹,四处平安喜乐的样子,完全没有山雨欲来的危机。

    “周济堂和五公主昨日一同游河被人看到了?”明安放下手中的笔,微微皱了皱眉头,刚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一时停顿,不慎让墨点污了纸面,小半个时辰抄的一卷佛经就这样作废了。

    “看到的人不少,二人没有丝毫遮掩,皇上几个月前就提过要为五公主选驸马,如今大家都在猜测他们好事将近,”程管家有些瞧不上周家的行事,嗤笑一声,“看来这周家如今也是无路可走了。”

    “五公主是尤淑妃唯一的女儿,尤家又是交州的世家大族,周家的这笔买卖做得不亏。”

    提起尤淑妃,明安不由想到了自己的长姐,在宫中溘然长逝的程贵妃。

    “这位尤淑妃也是个厉害人物,出身不俗,在宫中虽无盛宠,却也一直身居高位,还有了自己的孩子,倒是比大姐姐过得要自在许多。”

    程管家不屑道:“皇上做皇子时候饱受出身之苦和外戚之痛,因此他那三位成年皇子生母的身份都不高,等自己的皇位坐稳以后,出身世家贵族的那些妃嫔们才有机会诞下孩子,只是可惜了大小姐……”

    明安摇了摇头,长叹一口气:“皇上不想姐姐有孩子,是不想他的皇子有个手握重兵的外家,以免对他有所威胁,但是他却不知,有了孩子,只会让程家更加忌惮罢了。如今没有也好,我们也不至于投鼠忌器。”

    程管家看到明安提起大小姐时神情落寞,也不免有些心酸,赶忙转移了话题:“那周济堂的事情,我们要管么?”

    程明安冷笑一声,想起当日在廷尉府监牢外,周济堂口口声声说自己不会当棋子,她还以为对方能做出多大的事情呢,没想到只剩“美人计”了,指望他让周家内乱,八成是做不到了。

    周家如今苟延残喘,明安自然不可能给他们反扑的机会,斩草就要除根,以免后患无穷。

    明安坚定道:“当然要管!”

    昔日长姐还活着时,淑妃为了争权夺宠,屡次暗下毒手,若非长姐谨慎,恐怕早就有了不测。五公主年岁虽小,却深得淑妃真传。

    这一次倒是让仇人们都聚到了一起。

    明安望着院中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的秋雨,烦躁的情绪慢慢沉静下来,在心中默默念道:大姐姐,你受过的委屈,我都会让他们偿还你的。

    大司马府周家,因着晋州太守和御史中丞肖成冕残杀百姓、冒充土匪骗取功勋一案,使经营多年的晋州彻底失去了控制。

    如今的晋州太守由皇上的心腹担任,此人一到任就大刀阔斧地改革,周家在晋州的布置大多被毁。

    而大司马周延被皇上斥责闭门思过三月,手中的权力也大多交给了徐太尉,现在真正握在周家手里的只有一个户部了。

    周延心中焦急,周家在朝中的影响越来越小,眼看着就要成为二皇子的弃子,那可就彻底断了周家的前程,无奈之下,周延只能催促孙子周济堂尽快得到五公主的芳心。

    淑妃是皇上现在后宫中位份最高的女人,而且背后的尤家在交州影响巨大,若是能拉拢到尤家,便可让周家起死回生。

    周济堂过去能从众位青年才俊中一跃而起,成为程明安的未婚夫,自然是有他的过人之处。

    相貌堂堂,风姿卓然,比之潘安宋玉也不输几分,而且才华过人,谈吐风雅,与五公主偶遇了几次,竟然真的得到了五公主的青睐。

    众人不得不感慨,皮相确实很是重要。

    淑妃一开始并不同意这桩婚事。单论周济堂此人还算不错,可是现在周家式微,而且明显失了帝心,并不是一个好的归宿。

    只是五公主情窦初开,一片芳心既许,认准了周济堂这个人,又哪里听得进去淑妃的劝说。

    五公主与淑妃为此还争执了几番,最后淑妃耐不住自己女儿的撒娇痴缠,只得勉为其难地同意了。

    淑妃没有儿子,只有这一个女儿,十分宠爱,恨不得万事都能如她的意。既然五公主想嫁,那便嫁就是了,周家现在失了帝心,明显是有求于她,必然会善待她的女儿。

    有自己在宫中为周家说话,帝心可失,就可再得。将来等到周家再度起复,也会更加感念五公主。

    但是淑妃也没有着急将这桩婚事定下来。一来周家才犯了大错,二来因着北凉使臣的缘故,近日来皇上的心情很不痛快,淑妃便想着等北凉使臣离开以后再去求皇上赐婚,正好可以多看看周济堂此人是否可靠。

    一转眼,北凉使臣团到建康已有月余,除了来的第二日觐见过皇上提出重新和谈以外,使臣团就一直被皇上冷落在四夷馆中不闻不问。

    可是也不能一直这样僵持下去,皇上将此事交给了徐太尉负责,要求务必妥善解决,万万不可坠了国威。

    这样一个烫手山芋到了徐太尉手中,是真的让他食不下咽、夜不能寐。

    他听出了皇上的意思,可以退让,但起码面子上要过得去。只是和朝臣、幕僚商量了好几日,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

    就在这个时候,柔然又一次派兵进攻越州武城的消息传到了建康,整个朝廷都紧张起来。

    小小柔然,两年的时间,多次进犯,我朝军队却奈何不了他,引得周边其他国家都蠢蠢欲动,北凉的反复就是最好的证据。

    北凉使臣自然也收到了这一消息,再次敦促礼部加快重新和谈的进度,还上门去拜会过徐太尉。

    大言不惭地称柔然多次派人过来,想要与北凉联盟,但是北凉一直没有同意,今后何去何从,就要看朝廷的态度了。

    皇上让众位大臣尽快商量个方法,可是能有什么方法呢,朝中现在的武将,守城还算有余,但攻城怕是不行。

    北凉这几年休养生息,虽然不敢像柔然那样直接进犯,但是我朝也没有余力再教训他,只能安抚为主。

    光禄大夫商子常,幼年曾受教于程家,看到明安的传信后就明白了她的意图。

    商子常向徐太尉进言,可以按照古来惯例,下嫁公主和亲,安抚北凉,然后再派军队护送,震慑北凉,而且两国既结秦晋之好,岁贡自然可以减免。

    徐太尉皱着眉头:“原本北凉的态度就有些嚣张,我们不予以打压,还提出和亲,岂不有损国威?”

    商子常却不以为然:“自古以来,和邦交的国家缔结婚姻以稳固安定关系再寻常不过了。

    “前朝公主和亲匈奴,百年来两国安好。如今我们嫁公主过去,也不会有不好的说法。

    “我朝当年虽然大败北凉,只是时移世易,现在若不及时安抚,一旦柔然与北凉联合,我朝北方边境危矣。”

    徐太尉还是有些犹豫:“就算要和亲,那也不必真的送一位公主过去吧,随便一个宗室女还不够么?”

    商子常摸着胡子,缓缓道:“如今朝廷危机四伏,既然做了,那就做到最好。

    “北凉不同于柔然,当年损失惨重,这些年的岁贡也确实重了些,所以并不见得他们真想开战,趁虚而入讨些好处的可能性更大。

    “我们将最高的礼遇给到北凉,方能体现我们的诚意,彰显大国风范。然后在送亲队伍中多安排几位能言善辩之士,将我朝的良苦用心好好宣扬一番。”

    徐太尉仔细考虑了一下,越想越觉得商子常说得很有道理。

    转天的朝会上,徐太尉授意下属向皇上上书,请求下嫁公主和亲北凉,且为突显诚意,同意减免部分岁贡。

    一时之间,朝堂之上如炸了锅一般,立刻分成了两派。

    有人赞同附和,但大部分武将和那些自恃风骨的文臣都不同意。

    两方滔滔不绝地争论了好几个时辰,最终也没有定论。

    皇上却意外地没有发怒,只是端坐在龙椅之上冷眼旁观,朝臣们也无法窥视到皇上心中的想法究竟是什么。

    周家收到消息后大惊失措,周延也不得不承认公主和亲是现下解决北凉最好的办法,只是他们对五公主势在必得,若失去这个机会,周家的出路恐怕就不好找了。

    于是周家还在朝廷中的人便站在反对一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