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大明:我的学生是朱元璋 > 第138章兵不血刃拿下番邦
    只要大明的宝钞还在流通,总有一天,不断发展的生产力,会将币值稳定下来。

    你月薪两千,去买一袋两块钱的大米,跟月薪两万,去买一袋二十块的大米,有区别吗?

    只要币值稳定,不是一会高一会低,对于寻常百姓的生活,就没有影响!

    茹太素整个人都愣在了原地,赶忙问道:“可是太子殿下,商人狡诈,即便是朝廷政令下达,这些商人恐也会阳奉阴违......”

    朱元璋在一旁笑道:“所以咱之前就传诏各国使节入宫过。”

    “不仅仅是大明的粮食,高丽、交趾、占城甚至是扶桑,用不了多久,也都会用咱大明的宝钞去交易粮食。”

    这下不仅仅是茹太素,连身后的夏原吉等人,都彻底镇住了。

    这样一来,大明的商人就算是不想用大明宝钞都不行了!

    因为有了大明宝钞开路,就无疑是准许他们,可以远去扶桑、高丽、交趾、占城做生意。

    同样,这大明宝钞终究是由朝廷发行。

    金陵这边稍稍有些风吹草动,到了这些番邦小国,那就是天壤之别。

    仅仅是中间的这个信息差,就够他们赚的盆满钵满!

    继续往下深思,这些番邦的粮食必须用大明宝钞交易,这无疑就是让大明,不费一兵一卒,便掌控了这些番邦的粮价!

    这种政策,倘若真的能在这些番邦落地,一旦“宝钞”这种东西流通起来,那可就绝对不止能够买到粮食了!

    仅仅西南一地,每年就能省下多少军费?

    再或者说,格局更大一点,将来是不是有一天,草原上的牛羊,也会用大明宝钞结算?

    什么叫兵不血刃啊!

    这就叫兵不血刃!

    所谓户部,就是跟钱打交道的衙门。

    朱标刚一说完,茹太素便意识到了,这项政策一旦得以成功落地,对于大明来说意味着的将是什么!

    还没等茹太素这些文官们回过神来,朱元璋便在一旁咂舌道:“对了,标儿,任先生还说啥来着?”

    朱标赶忙答道:“禀父皇,是铸币税。”

    茹太素一头雾水的看着朱标:“殿下,何为铸币税?”

    朱标转过身来,看着茹太素笑道:“一旦这些番邦,用了我大明的宝钞,这东西,想印多少,不就全都在户部手里决定了吗?”

    “当然了,不能印太多,但是经年累月的少印一点,总可以吧?”

    “我们拿出去的是纸,但是那些商人们带回来的,可是实打实的粮食、矿石!”

    朱标短短几句话,登时便让茹太素的脸颊僵硬起来。

    嘶!

    这也太缺德了啊!

    但偏偏还就是无解!

    那些小国不论是从哪个方面来看,他们都不会是大明的对手。

    大明又不是说要废了他们的国君,如果说为了这么一点“小事”跟大明开战,他们朝中的那些士大夫,也是绝对不可能答应的。

    在远处的夏原吉等人也是越听眼睛越亮。

    让他们激动的是,告诉朱元璋这个法子的人,就是那日殿试,给他们讲课的那个任先生!

    单单凭借那一堂课,还有这个“宝钞”他们就能看出来,这位任先生定然是媲美鬼谷先生的存在!

    能听这样的人上一节课,绝对算得上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

    但最让他们激动的仍旧是,这些话,无疑从侧面印证了任先生的才学。

    任先生说的那些话,极有可能是真的!

    他们真的可以去做跟孔圣人一样的事业!

    朱标笑盈盈的看着茹太素问道:“茹老部堂,这样一来,户部的钱可够了?”

    茹太素当即便答道:“够了!够了!”

    开玩笑,这还能不够吗?

    依托大明宝钞拉起来的这套体制,你老朱要是还要点脸,就少印点。

    但要是真的到了关口上,你就是敞开了印,直接把大明边上这几个番邦吸干了,他们又能如何?

    实在不行他们就起兵呗。

    而且等到那个时候,他们面对的,可就不是被强行征调过来的明军了。

    那个时候的明军,可是真真切切的,都是为了自己荷包里,身家性命在作战。

    他们那点兵马能还手,都算他们体格好,抗揍!

    而这一切,都只不过是为了告诉这帮文官们,大明三年规划的可行性。

    起码不至于让他们绝望然后摆烂,到时候受苦的还是大明的百姓。

    很快,朝会正式拉开帷幕。

    六部几乎全都拟定了各自的三年目标。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户部跟工部。

    这两部的目标成败,关系到大明第一个三年计划的成功与否。

    同样,这两部的工作量,也几乎最为庞大的。

    原本户部就有十三个清吏司,分管十三省财赋。

    仅仅通过今日朝会,朱元璋就在户部,增设了户部商税清吏司,户部田亩清吏司、户部宝钞清吏司,三个清吏司。

    这三个清吏司的主官,皆由新科进士拔擢。

    除此之外,工部原本有营缮、虞衡、都水、屯田四清吏司。

    朱元璋于工部增设司船、司工、料估、稽核四清吏司。

    仅仅工部司船清吏司,就需要将大明宝船的年产,能提升到一年五条的产能上来。

    一些相对已经成熟的海船,甚至还标注了三年内,造船成本要降低多少,而且特别注明,是要保质还要保量的下降。

    直到今日朝会散去之时,满朝文武,都意识到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他们像以往一样,混吃等死的日子,怕是一去不复返了。

    以前的时候,虽然也是早朝没人敢耽误,上朝的时候提心吊胆的。

    但是那会散了朝,也就没什么事了啊!

    虽然一年就放两天假,但也顶多就是有大天灾的时候,衙门里忙一点。

    平时的时候,就是在衙门里商量一下,哪个坊市又开了新的酒楼,谁家又娶了个十六岁的小妾,厚着脸皮抢点新下来的茶叶。

    再看看现在!

    朱元璋都恨不得,把他们每天要达成的目标,给计划出来了!

    摸鱼?

    摸锤子摸!

    这要是被都察院检查到计划未达成,那就等着老朱亲自用棍子,亲切的摸你吧!

    散朝之后的朱元璋,面色依旧凝重。

    朱标显然是察觉到了,朱元璋情况的不对劲儿。

    回到乾清宫后,朱元璋望着面前硕大的《大明堪舆全图》出神良久,别人叫也不答应。

    朱棣等人不敢触朱元璋的霉头,这才陆续离去。

    待弟弟们都离开之后,朱标这才看着朱元璋问道:“爹,您是在想五军都督府的事吧?”

    朱元璋长叹了口气,朝廷六部所有的规划,都基本已经定了个七七八八了,唯独只有五军都督府,只定下了三年内攻克金山,生擒纳哈出的目标。

    这个规划,其实就等于没定。

    原本大明就是要在三年内,拿下金山的。

    此时的五军都督府,还不是后世那个,被兵部当软柿子捏的五军都督府。

    那是明军里面实打实的实权部门。

    现在大明的兵部,也就是一个管后勤的。

    除了负责给五军都督府的这些骄兵悍将,送粮草之外,对于军队里的事情,一点水都泼不进去。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满朝都开始了变法,岂能跳过五军都督府?

    但五军都督府里,可都是这么多年,跟着朱元璋出生入死的老兄弟们。

    以前的时候,有胡惟庸在上面挡着,朱元璋的注意力,很少落在这些淮西勋贵们的身上。

    但是当胡惟庸这帮文官退去之后,朱元璋却发现,自己的这些老兄弟们,似乎也成了,自己变法越不过去的一道坎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