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抄家以后 > 乱世(3)
    只是看着元晔疲惫不堪的样子,程明芷也不愿意用这些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再让他烦心。

    她看着世子浅浅笑道:“就是不忍心你这么劳累,你看,这里都有皱纹了。”明芷伸出食指抚了抚元晔的额头。

    元晔抓住明芷的手,一边摩挲着,一边看着她温柔的眉眼:“确实有些累了,让我休息休息。”

    说罢,元晔顺势倒在了程明芷的腿上,没有几息的功夫,竟然就睡着了。

    程明芷不忍心唤醒他,就这样让他睡着,索性屋里的火盆足,也不担心他会着凉。

    这样能紧紧拥着他的日子,过一日就会少一日的。

    小皇上自登基以后,初时大多时间都是跟着太傅在御书房读书,偶尔和大臣们议论朝政,他说的最多一句便是“摄政王怎么看?”这个时候,摄政王便会志得意满地给予指点。

    一开始摄政王根本不在意小皇帝,整个别宫在他控制之下,小皇帝的一举一动都有人盯着。

    两年的时间,摄政王的野心就在小皇帝的纯良无害和懵懂无知之下,表现的越来越明显了,如今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然后他才发现小皇帝的内里却不简单,否则朝廷的局面也不会像现在这般,没想到他差点栽在了一个小孩手里。

    朝中如今竟慢慢分了两派出来,一派就是摄政王的人,另外一派是以田太傅为首的保皇派。

    保皇派中除了像田太傅这样坚持正统支持皇上的人以外,更多的就是过去与摄政王意见不合的人,他们知道一旦摄政王上位,他们不会有好果子吃的,所以借着“正统”之名,想要将摄政王拉下马。

    六部之中户部、工部被保皇派争取走了,兵部尚书梁之安是个老狐狸,两边都不沾,只做自己的事情。其余三部倒是都以摄政王马首是瞻。

    而保皇派中还有两个重要人物不可小觑。

    一个就是程明安的老师,大儒贺垣。贺垣在天下文人中的声望太高,原本摄政王想要靠着贺垣和程家的这份渊源将他拉拢过来,但是却被断然拒绝。他认为皇上既然已经登基,那就是“受命于天”,摄政王理应顺从,不可再觊觎皇位。

    另外一个则是江州守将沈度,他旗帜鲜明地和田太傅、贺垣等人交好。自他率兵去往边关之后,就不停地招兵买马,如今他手中的兵力已经和晋州相差无几,况且江州军的骁勇善战更胜晋州军和宫中禁军。

    有了贺垣和沈度的支撑,保皇派的势力快速壮大,如今已经可以和摄政王分庭抗礼。两派人士为了加强自己的实力,拼命抢夺权利,刚刚有些好转的朝廷再次乌烟瘴气起来。

    世子励精图治想要扭转整个国家的颓败之势,但却无法力挽狂澜,如今只能放任自己这边的人去争去抢,否则等权利都到皇上那边,只怕整个摄政王府都会死无葬身之地了。

    只是边关战事未平,国内起义军不断挑衅,朝中两派人员却只顾着争斗,情况着实不妙。

    昌平二年七月,边关再传捷报,柔然军队被赶出越州武城了,这一切足足花了七年,满目疮痍的凉州、青州、越州昭示着这里曾被柔然重创。

    恰在此时,起义军首领刘大勇十分突然的提出要为大将军程裕伸冤的说法。

    大将军程裕,南征北战,功勋卓著,他战北凉,平匪乱,守边关,却因为先皇听信李德这个背信弃义的小人之言,致其枉死。若是他还在,柔然岂能打进来,他们也不需要四处流亡。

    边关如今十室九空,没有逃出来的基本都死了,逃出来的也死伤大半。他们要朝廷给程大将军一个说法,给枉死的边关百姓一个说法。

    近年来各地百姓深受战乱之苦,私心里也很是怀念当初程大将军还在的时候。一时之间,为程家鸣冤的说法闹得沸沸扬扬。

    程裕“死后”多年,突然有人这般大张旗鼓的为他鸣冤,让众位大臣都有些不知所措。

    消息传到彭城后,程家人也很是莫名其妙。

    明安眉头微蹙,问道:“阿爹以前可认得刘大勇?”

    程裕认真回想了一番,对这个名字确实没有任何印象,便摇头道:“从未见过。”

    程管家在一旁将自己查到的这位起义军首领的事情向主子们禀报道:“刘大勇今年三十有七,本是越州城中的一个孤儿,后来被城中铁匠收养,教他本事。铁匠过世之后,他继承了那家铺子。

    “元兴十四年越州城破之后,他带着妻儿逃了出来,但是后来走散的走散,病死的病死,最后孑然一身只剩他自己。走到华城时无路可走就占了山头做了土匪,因着他一身蛮力,罕有敌手,便越做越大,后来更是带人占领了整个华城。”

    程明安揉了揉眉心道:“往好处想,他确实感念阿爹,诚心想要为阿爹翻案,但……我只怕他是用阿爹的名头来和朝廷作对。”

    程裕仔细考虑了一会:“怕是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他如今占着华城,若是朝廷当真给了说法,难道他还会把华城还回去?且看朝廷如何处理吧。”

    明安有些担忧二姐,程家一案是先皇所定,此时为程家鸣冤,便是公然与朝廷对立。这会儿最为难的就是二姐了吧,她在宁城本就艰难,若是再为这件事和世子有了不快,那该如何是好?

    只是为程家翻案的机会太过难得,明安又实在不想放弃……若是能好好利用这个机会,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一时之间,明安陷入两难之中。

    还没等明安决定好到底怎么办,就收到了韩晏送来的信。

    这次信件只有薄薄一张,信中韩晏叮嘱明安,不要理会交州的事情,稍安勿躁,在彭城静候佳音即可。

    韩晏特意在这个时候着急派人送信回来,一定是怕程家众人受到影响,只是他这般笃定的话,却让明安有些愣住了。仔细想想,大概是三哥那里有什么安排。既然韩晏这么说了,那就听他的吧。

    明安长吁一口气,问送信的人:“韩晏在写信之前可是见过什么特别的人吗?”

    送信来程家的正是当日韩晏带走的那七人中的一个,名叫姜海,这几年一直跟在韩晏身边,算得上他的心腹。但程三公子的事情太过重大,韩晏对谁也没有提过什么,所以姜海并不知道江州军中崔将军的手下就是明安口中的特别之人。

    姜海有些不解:“写信那日将军见过军中许多人,都是日常得见之人,没有什么特殊的。”

    明安便知道韩晏很可能没有对姜海提过三哥的事情,便继续问道:“华城那里,你是怎么过来的?”

    “临走前,将军吩咐我到了华城后就自称是叫张庚的表弟,然后就会有人来接应,我到了以后果然一切顺利。”

    明安瞬间了然,那个张庚怕是三哥的人吧,她点点头:“除了这封信,韩晏还有说什么吗?”

    姜海道:“将军准备写信之时,正好王将军吩咐人请他去主营议事,来人催的很急,将军匆匆写了这封信,让我立刻出发,说小姐看到后就都明白了,其他的并没有交代什么。”

    这一年多韩晏的信都是程福带回来的,好不容易见到韩晏身边的人,明安不由地想多问问韩晏的事情。

    姜海本是一个游侠,机缘巧合之下被韩晏所救,他原本也是居无定所,便想着暂时跟着韩晏将救命之恩报了再走。谁知没有找到机会报恩,反而跟着上了战场。

    如果说之前他遇见的只是一个武功高强的普通人,那么到了战场之后的韩晏就是蒙尘明珠发出了光芒,如今他是心服口服的跟在韩晏身边的。

    一听明安问起韩晏的事情,姜海顿时神采飞扬起来,从凉州大战柔然将领技惊四座说起,一直说到率军突袭青州将柔然人打的四分五裂到处逃窜为止。

    明安听得津津有味,中途还亲自给姜海添了两回茶。

    从姜海的述说中,她仿佛看到她的少年郎如何在战场上大杀四方引得众人钦佩,那是一个天生属于战场的人。

    朝廷竟然对刘大勇置之不理,对于他提出的程家旧案也不闻不问,放任流言蜚语蔓延。

    对于这样的局面明安有些不解,因为她并不知道的朝中众人忙着抢夺权利,根本顾不上去处置这些事情。

    这一年中秋前夕的一个深夜,有人敲响了程家的大门。

    夜色朦胧之中,程诺看着眼前的人不由惊呆了,他不可置信的揉了揉眼睛,很是不确定的开口:“三……三公子?”

    程明熠轻轻颔首。

    程诺赶忙吩咐了跟着的人去请家里人,自己带着三公子往前厅走去。

    程诺在前头带路,一路上却频频回头,转眼已经是七年了,他都有些认不出三公子了,昔日的三公子朝气蓬勃,如今整个人都带着浓重的肃杀之气。

    程明熠到了彭城以后也是百感交集,想到父母,想到妻子,再想到自己的两个孩子,他离家多年,孩子们恐怕都不认得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