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抄家以后 > 奇兵(3)
    朝臣和宗亲们争长论短,最后商议一番,还是决定六皇子登基。

    而静安王在朝中积累多年的势力,一力举荐这位在宗亲中最有影响力的人作为摄政王辅佐幼主。

    国主年幼,辅政大臣还是摄政亲王必然是要二选其一。在三皇子事件中,徐太尉和张太傅因为遗诏被牵涉其中,虽然张太傅并没有被指证,但只他错认遗诏一事,谁也不能说他无辜。新皇登基后必然大赦天下,他们死罪可免,可是活罪难逃。

    一朝天子一朝臣,六皇子的皇位能坐多久谁也说不好,一旦将来皇位易主,六皇子的辅政大臣的下场也不会有多好。

    现在有人愿意当摄政王,而且静安王府在朝中一向风评甚好,仁爱宽厚,那是再好不过了。

    于是宗亲和朝臣很快达成一致,都赞成静安王摄政主事。

    静安王心中畅快,但表面仍是百般推诿,最后推拒不得,只能忝居高位。

    元兴十六年六月初十,六皇子登基,建元昌平。

    明安收到消息的时候已经是六月底了。这一系列的事情比话本还要精彩。

    皇上一向机关算尽,将权柄始终牢牢握在自己手中,让几位年长的皇子拼命抢夺,结果自己最后竟然是被儿子活活气死,这般不体面的死法,只会落得后人嘲笑。

    而且费尽心力的大权最终旁落,九泉之下他可会瞑目?

    这一个多月的时间,明安终于接受了皇帝驾崩的事实,因为痛恨皇上对程家的所作所为,听说这些匪夷所思的事情之后,心中居然燃起几丝痛快的感觉。

    朝廷建立之初就定都建康,皇上却连都城都丢了,听说建康自从朝廷迁出以后就乱象丛生。

    直至今日,边关还有数座城池落在柔然手中,国内四处都是匪乱,这样一个民不聊生、水生火热的国家全是他铲除异己、私心作祟造成的结果。

    他死后入了皇陵,面对列祖列宗时,他可有颜面?

    他若是能够预料到如今的场景,可会后悔?

    静安王本事当真不小,竟然能够把皇上身边的近侍变成他的人,而且禁军居然也听他指挥。

    就是不知道六皇子这个皇位,静安王会让他坐多久?

    不过……若静安王掌权,会不会……会不会程家的案子就能翻了,即便他不愿意,那么将来的静安王世子也能替程家翻案吧。

    惆怅许久的明安不禁如是希望。

    如今前线战事稍缓,因此摄政王下令,全力处置国内的匪乱,以彭城周边为例,招安为主,只要投降并且接受朝廷安排,其罪责可既往不咎。

    王青虽然控制住了战场局势,但是他带来的人手有限,想要更进一步收回全部失地,着实有些困难。

    彭城输送了一些兵力过来,但是这些难民饥寒交迫许久,身体并不强壮,而且他们之前只是普通百姓,并没有受过统一的军事训练。

    尽管秦太守将他们送来之前仓促训练过两个月,但是时间太短,此时送他们上战场,与送死无疑,所以只能让他们做一些后勤事务,因此兵力还远远不够。

    王青将情况上报给朝廷,言明欲收复青州,必须要继续加派援兵。

    兵部尚书梁之安很是支持王青的提议,一力主张朝廷增派兵力。

    众位朝臣商议过后,建议派江州兵出发。

    江州守将沈度领兵十五万,是守在晋州之外的第二大屏障,也是目前朝廷里除了晋州之外兵员最多的州府,若是柔然攻来,他们是极为重要的防卫。

    但是一味守成,永远不可能收回失地。或者说如果柔然真的有朝一日能打到江州,那与亡国无疑,还有什么可守的。

    摄政王在世子元晔的力荐之下,同意派出江州军。

    只是摄政王原本打算派世子作为监军一同出征,但却被世子婉拒了。

    他说前线才有一些进展,此时自己跑去争夺兵权,只会让刚刚有所鼓舞的士气再受打击。而且现在朝廷内部乱象频发,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六皇子刚刚登基,皇位不稳,摄政王的位子自然也不稳,人不能太贪心,什么都想要的结果就是什么都要不了。

    静安王运筹帷幄几十年,自然不是蠢人,摄政王也不是他的目的,他明白儿子说的很有道理,满是欣慰地看着事到如今还能冷静自持的儿子。

    他距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只要再努力一些,将朝中权利都掌握在自己手中,等局势稳妥之后,小皇帝就可以退位让贤了。

    只是他明白自己的斤两,当初为了让自己的那位皇叔放心,他是真的甘于平庸。算计人心他还可以,但是处理朝政他确实不足,还需要儿子在一旁帮衬。

    最终他令王青带领彭城军从正面进攻青州,而江州军仍由江州守将沈度辖制,从侧面进攻,两军互不干扰,但又互相掣肘制衡,方为上策。

    沈度接到朝廷调令之后,很快就整军出发。

    他带着江州兵顺便将沿路的匪徒一并清理了,年轻力壮的直接收编,剩余的老弱病残,就交由地方官府安置。

    到达战场之前,竟然收编了近万人。

    韩晏自去年五月到达凉州,如今已有一年零三个月,大大小小的战事也参与过五十余次。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就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主帅副将,先是被封为抚军将军,再到如今成为有口皆碑的五品宁远将军。

    虽然其中有静安王世子从中斡旋争取的缘故,但是战功却实打实的是他自己拼出来的。

    先皇驾崩之后,静安王大权独揽,韩晏看到了为程家翻案的希望,所以更加拼命地杀敌。

    只有自己站的足够高,他说的话才会有人听到。

    而且程家在与不在的作用,已经有极其惨痛的事实告诉众人了,谁也不能轻易抹杀了程家昔日的功劳。

    韩晏本就武功高强,当日被二皇子袭击之后,右手有将近一年多的时间都不能用力,他只能练习使用左手。

    不想,左手刚有成效之时,右手竟然慢慢恢复了,也算是苦尽甘来的意外收获。

    但是他仍然没有放弃继续训练左手,如今他的战力比受伤之前更加厉害。

    他手下的那七个人,原本是打算让他们留在彭城保护明安和程家众人的。

    但是却被明安拒绝了。

    明安认为那几个人桀骜不驯,是因着韩晏的本事才只服从他的,他不在的时间长了,那几个人未必肯听程家的安排。

    而且彭城尚算安全,彭城官员中有不少是程家旧人,即便不予以照顾,也不会添麻烦的。有程诺带着侍卫,就足够保护程家众人了。

    因此还不如让韩晏带着他们去边关,事半功倍不说,他们也可以发挥更大的能力,战争早一日结束,韩晏就可以早一日回到自己身边。

    故此,韩晏最后带着他们七人一同离开,后来发现唐家大公子藏在队伍之中,就安排了两人去保护大公子,他带着剩余五人进了前锋军。

    原本王青身边不了解内情的人,还对这个从天而降的副将心怀不满,但是一同杀过几次敌之后,大家就发现韩晏不仅武功高强,对敌勇猛,而且遇事冷静,心思细腻,军队之中都是凭真本事说话,本领高强之人自然很快就能让人心悦诚服。

    王青将众人对韩晏态度的转变看在眼里,韩晏是程大将军亲自交托到他手上的,他自然愿意给他机会。在皇上下令封韩晏为宁远将军后不久,王青更是直接将五千前锋军交给韩晏统领。

    韩晏不负众望,很快柔然人都知道对面来了两个不得了的小将,一个自然是韩晏,另一个就是江州军中的那位戴着银色面具的黑袍将领。

    那人自称姓崔,单名一个熠字。他因为面容受伤,所以带着面具。不过格外骁勇,因此他虽然话很少,但是在众位将士中却很有。

    韩晏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心中就有些怀疑。

    直到江州军到达凉州之后,他寻找机会亲眼见到之后,才道果然如此。

    自江州军抵达战场之后,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在两方的配合之下,青州大半城池得以光复。

    柔然连年征战,并没有看上去的那么强大,所以他们才会在占领城池之后一味烧杀抢掠。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没有治理的能力,为了确保后方万无一失,干脆一劳永逸。

    他们最终的目标不是边关这些荒凉的城池,而是繁华富庶的江南。

    他们过去终日与黄沙为伴朝不保夕,很想看看那些他们根本想象不到的烟柳画桥,想要看看与塞外风光截然不同的三秋桂子、十里荷香,更想拥有那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和数之不尽的绫罗绸缎。

    只是他们的前进的步子被朝廷的大军制止住了。

    昌平元年十月初,明安再次收到了韩晏的来信,看到内容以后大惊不已。

    他言辞隐晦地提及,自己前些日子见到了那个近来在江州军中声名鹊起的崔熠,两人似曾相识,一见如故,对方允他称呼一声“三哥”。

    明安看着韩晏信中的内容,喜不胜收。三哥竟然真的还活着,她原本以为这几年过去都音信全无,已经没有希望了,没想到三哥竟然真的还活着。

    这可真是太好了。

    明安迫不及待地将好消息告诉了家人。

    唐氏听到明安的话竟然怔住了,许久没有动静,她一直期盼着的事情突然成真,自己却不敢相信。

    直到一旁的大嫂眼中含泪笑着拍了拍她的手臂,她看着众人眉开眼笑的样子,才确信自己的丈夫真的还活着,还能领兵打仗,真的是太好了。

    这一刻眼泪才簌簌落下,然后就再也忍不住了,她“呜”的一声大哭出来。

    六年了,她早已不抱希望了,但上天居然如此厚待她。

    好半晌才终于缓和了情绪,哽咽着问道:“他怎么一直都没有送个信回来?他……”说罢又觉得不妥,“不,不,不重要,他活着就好,活着就好。”

    唐氏激动的语无伦次,其他三位少夫人却是一片艳羡,若是他们的夫君也能活着,那该有多好。

    崔氏人到中年,先后经历丧夫丧子之痛,但几年前救回“死了许久”的丈夫,现在又知道自己的儿子还活着,这会儿也是哭的不行。

    程裕骤然得知儿子的下落,不由大喜过望,眼圈泛红。

    他说无愧于任何人,但其实他有愧于家人。因为他,程家被皇上猜忌,以至于孩子们都下落不明。因为他,长女一生被困在高墙之后,年纪轻轻就惨死宫中,他每次面对妻子时都心怀愧疚。

    如今心中稍感安慰。

    看着家人欢喜的模样,明安却想到了一件刚刚看信时被忽略的事情。

    据说当日三哥和四哥是一同逃出去的,韩晏既然已经见到了三哥,信中却对四哥只字不提,那是不是意味着……

    明安心口发涩,但看着众人高兴的样子,她只微微垂眸,掩去神情中的晦暗。

    昌平二年正月初一,明安一宿未睡,早早就亲自守在山寺之外,等着烧头柱香。

    在飘飘袅袅的佛香之中,明安诚心祈求佛祖保佑三哥和韩晏能够平安归来,祈求父亲身体康健,祈求上天垂帘能够给四哥有一线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