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抄家以后 > 复燃(4)
    当日失宠以后,她也以为自己没有机会了,没想到一次偶遇,一夜春宵,她居然就有了身孕。

    之后二伯收复失地,她被封为昭仪,她也以为自己时来运转了。

    然而复宠之后,有一次皇上宿在她那里,她真真切切地听到了皇上在梦中叫着程贵妃的闺名。

    昔日皇上对程贵妃的盛宠,她都是看在眼中的,也曾经非常羡慕嫉妒。

    但现在看到这样的皇上,她只觉得浑身发冷。

    喜欢的女人死在自己手中,皇上还能若无其事地宠爱她,这样的人当真有心么?

    之后她眼看着皇上将她宠成后宫第一人。

    半年前还傲然众人的穆昭仪,现在一月之间连皇上的面都没怎么见过。

    流水一般的赏赐和补品往她的寝宫中送来。

    按照惯例,后妃有孕之后,家人每隔一月可入宫探望一次。

    她不过撒娇说想家人,皇上就给了令牌,允许她的母亲随时进宫,这样的宠爱,让后宫中所有宫妃都红了眼。

    她却彻底冷了心。

    她不蠢,否则不可能蛰伏多年,然后和家人里应外合,拉了程家下马。

    昔日她能在后宫假作无意地提及越州百姓对程家人的拥护之意,加深皇上对程家的猜忌,也让皇上对下面呈上来的所谓证供毫不怀疑。

    现在她也猜得到皇上是要捧杀她。

    皇上不希望诸位皇子过早陷入夺嫡的争斗中,二皇子倒了,他不想五皇子再步其后尘,所以有了她来分穆昭仪的恩宠。

    尤其是后来她有了身孕,二伯父打了胜仗,她的复宠就显得那么顺其自然,但是她怀疑皇上不会让她生下这个孩子。

    二伯父如今的兵权不逊于当年的程裕,程贵妃都没有做到的事情,她能有机会做到?

    她知道,自己只是皇上用来敲打穆昭仪和穆家的工具,十有八九她活不到生产的那天。

    所以在别人看来,她是一朝有宠就得意忘形,只有她自己知道,这是她最后的张扬了。

    她已经无需委屈自己。

    元兴十三年十月,当一个士兵浑身是伤的从马上滚落,倒在一位御史的轿子旁边后,又一场腥风血雨掀起来了。

    士兵是越州参将李琰的麾下。

    他带着李琰参奏李德的折子,一路上被人追杀,幸得一位仗义之士相助才能活着到建康。

    李琰在折子中提到:

    骠骑将军李德,不顾同袍情义,以我朝万名军士为诱饵,引柔然大军前来。

    李德在周围埋伏,不分敌我,一概射杀。

    李德战报中阵亡的将士,十之七八是死在自己人的箭雨之下,李德之作为骇人听闻,如今越州军心动荡,恳请皇上为冤死的将士做主。

    一个多月前皇上听见越州的战报有多高兴,现在就有多恼怒。

    战败丢失城池,已经是莫大的耻辱了。

    现在李德的这般作为,让史书如何记载,让后人如何评价。

    皇上在朝会上当众下令,命兵部和吏部核查,廷尉府协查,若查证属实,定当严惩不贷。

    两部一府的人很快出发前往越州,兵部尚书更为担心李琰提到的越州军心动荡一事。

    此时,收到家中长随传来的世子妃被太后褫夺诰命的消息之后,一路快马加鞭的静安王世子,终于从鄞州赶了回来。

    他到户部述职之后,连王府都没有回,就直接进宫去求见了皇上。

    他跪求皇上收回他世子的册封,太后所申饬的事情原因都在于他。

    是他的原因,所以才使得后院小人作祟,以致自己的两个子嗣无法长大。

    是他让世子妃闭门思过,不许踏出院门,并非世子妃自己对王妃不敬。

    是他自己不肯纳妾,并非世子妃善妒。

    世子妃以夫为天,所作所为皆是按照他的要求,如今却要为此受到责罚,究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他。

    让父母担忧,让太后烦恼,都是他的错。

    不是程氏不堪为世子妃,是他不堪为世子。

    元晔说这话的时候,还有几位朝臣也在,大家心里都在嗤笑不已,这位世子当真是个情种,护妻护到这份上,也是世间罕见。他用自己来要挟皇上,就不怕惹恼皇上么?

    元晔还真不怕,他的父王花了二十余年来悉心栽培他,怎么可能让他因为这点事情被废。

    他知道父王的野心,当日程家刚刚出事的时候,他担心妻子失去联姻的作用会让父王暗下杀手,那时就跟父王说过了,其他事情自己都可以听话,唯有这一点,是他绝不能妥协的。

    但是父王仍然想要试探,那他就只能告诉父王,废掉世子妃之前先废掉世子,若连心爱之人都护不住,他要更大的权力又有什么用?

    一个亲王世子,也不是皇上说废就能废掉的,他让人去传了静安王进宫。

    静安王听到内侍传话后,匆忙赶来请罪,因为自己的家事处理不妥,给皇上添了麻烦,实在惶恐。

    静安王行事一向妥帖,皇上也没有追究的意思。

    他私心里自然不想看到程家人,所以才会纵容安昭仪如此行事,其他的事情也就罢了,这件事情安昭仪倒是真的办到了他心里。

    元晔的行事作为,他隐约有些怀疑,静安王虽然本分,但不代表他的儿子也是如此。

    只是皇上看着元晔一副为情爱昏头,完全不堪大用的样子,他的心倒是可以放在肚子里了。

    程家人占着世子妃的位置也没有什么坏处,以免他去拉拢别人,至于孩子,从宫里派两个教养嬷嬷仔细教着,就不担心她会再生出孩子来。

    皇上挥了挥手,让静安王将世子领了回去,处理好家事再说。

    皇上既不想自己的儿子太出色,更不想别人的儿子比自己的儿子出色,但是朝廷之中总是需要有能之士的,所以皇上一边欣慰静安王世子能力出众,一边又隐隐有些担忧。

    静安王是惠太子嫡子,当年若不是惠太子早亡,太子妃殉情,静安王年幼,只怕轮不到自己父皇登基。

    惠太子是嫡出,父皇是庶出。

    若论血脉,静安王比自己的还要贵重。

    只是这些年静安王一直表现得与世无争,军权财政一概避嫌,都不沾手,所以他很是放心。

    只是静安王世子过于出色了,尤其是近两年,他的才能远超同辈之人,经办的差事无不妥善,在朝中有口皆碑。

    不过知道他的弱点以后,也就没什么值得担心的了。

    安昭仪知道静安王世子将罪名都揽在自己身上后,面目都变得狰狞了,程家的女儿怎么都这么好命。

    她想到自己在程贵妃手里虚与委蛇的那些年,心中十分不痛快,她怂恿太后召世子妃进宫好好教育一番。

    太后的命令到了静安王府,直接被世子拒绝了,他说世子妃日夜忧心王妃的病情,已经病倒了。

    太后传召,无论怎样都应该去的,但是若将病气过给了太后,那就万死难辞其咎,请太后恕罪。

    至于病情何时好?

    世子妃一向体弱,前一段时间忧虑交加,大夫说需要好好休养一段时日。

    事情传到了皇上耳中,他也没说什么,只笑了两声。

    太后见状,也就不想再枉做小人了。她知道皇上因为幼年被人欺侮,心里一直怪她过于懦弱,所以这些年,她总在想方设法地讨好皇上。

    当初对程贵妃的看顾,是她知道皇上对程贵妃还是有些不同的。

    现在是静安王世子妃的刁难,也是她附和着皇上的心思来的。

    既然皇上已经不放在心上,她也就不必再做什么,免得难堪。

    又两月后,去越州查案的人回来了。

    情况确实如李琰所说一般,而且襄城之战以后,我朝将士军心涣散,甚至发生过两场不大的哗变,幸亏李琰镇压及时,才没有引发大乱。

    皇上刚刚才封侯,不可能朝令夕改,只能打落牙齿往肚里咽,帮着李德圆场。

    在襄城之战中殉国的士兵,抚恤金多加五成,其家人免三年赋税,死去的将领们由兵部确认功勋后各自追封。

    李德本人,令其在一年之内收复燕城,功过相抵,否则数罪并罚。

    其中还有一事,李琰说他往兵部连发了六封折子,但是兵部确定此前从未收到过来自李琰的折子。

    送折子的人除去失踪了两个,其余四人都确认将折子递交了兵部,因为事关重大,兵部尚书下令严查,一番彻查后,发现是才入兵部没有多久的李茂将折子私自扣了下来。

    李茂为了遮掩兄长的罪行,滥用职权,尸位误国,兵部尚书依照律法将其革职之后扔进了大狱。

    宫中的安昭仪惊闻家中之变,不胜惶恐,怀胎不过八月就早产了。

    然而痛了一日一夜,诞下的男婴一出生就没有了呼吸,安昭仪承受不住打击,当场就跟着去了。

    皇上感念安昭仪母子的离去,没有再追究李茂的罪名,只是将他外放去了晋州。

    明安听说以后,唏嘘不已。

    就这样让安昭仪带着一份哀荣死掉,明安心中难免不忿,但也无可奈何。

    既然皇上给了李德一年期限,那样也好,到了期限,明安定为李德设一个结局,为程家众人讨一个公道,也为那些因为程家而枉死的将士求一个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