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儒这个人,能力出众,但是性格中带着一点少年人的清高,有时候做事会顾忌比较多。
张维芳正好相反,她经历过现代职场的荼毒,所以一向脸皮比较厚。
这天,李鸿儒来到办公室,又遭到了杜亚男的冷嘲热讽
“这有些人呀,就是藏的深,现在狐狸尾巴终于露出来了,不就是一只畜生,还把自己当人了?”
李鸿儒桌子上的文件“哗啦”一声就掉在了地上,这个动静直接把其他人吓了一跳。
李鸿儒抬起头,冷冷的盯着杜亚男,眼神杀气腾腾
“杜姐说对了,这有些人呀,就喜欢溜须拍马,狐假虎威,欺下媚上,真是畜生不如的玩意。”
杜亚男蹭的一下站了起来,声音颤抖着问道
“你说谁呢?”
李鸿儒不是软柿子,本来以为大家各自安好就行了,没想到一天天的比打仗还刺激。
“说谁谁知道,杜姐,你要再指桑骂槐,胡言乱语,我不介意去找领导评评理。”
这个时候,宣传部副部长崔宏远发话了
“好了,大家都是同事,平时有事要好好沟通,吵吵闹闹的像什么话?”
随后,崔鸿远话头一转,看着李鸿儒说道
“小李呀,我知道领导最近器重你,但小杜是老员工了,你要尊重她。”
李鸿儒真是气不打一处来,这是明摆着偏心呀。
“副部长,我想问一句我哪句话不尊重人呀?您说出来,我一定改。”
崔宏远第一次被人这样顶撞,心里暗恨不已,脸上却露分毫
“哎呀,年轻人就是较真,好了,大家都忙工作吧!”
崔宏远说完就拿着水杯出去了,杜亚男幸灾乐祸的看着李鸿儒,知道他很快就要完蛋了。
崔宏远最小心眼,又是工会派下来的,自觉高人一等,得罪他的人不会有好下场。
李鸿儒也知道他今天冲动了,不过他已经决定离开这个部门,他看中了厂办,所以他才不在乎这个。
李鸿儒最近私下和厂办的大秘郭永安处的不错,从他的嘴里得知厂长正在为年货福利的事情发愁。
这几年年景不好,大家都缺吃少喝,厂里发个福利吧,每次不是布料就是布头,大家抱怨颇多。
其实大家都想要粮食,可是粮食哪有那么好买,现在是有钱都买不到粮,高价粮都没有。
李鸿儒准备从这个方向入手,然后进入厂办。
其实,这几年,不管是粮店,还是农民手里,都没有剩余的粮食,所以,想要买到粮食,简直是难上加难。
下班后,李鸿儒赶回家里做饭,今天要吃饺子,需要他帮忙擀皮。
白菜豆腐鸡蛋馅,张维芳在里面滴了几滴香油,让馅料的味道变得更加浓郁。
夫妻两个坐在炕上,一个人包一个人擀,气氛很好。
现在已经到了冬天,家里的炕也开始烧了起来,窑洞里温暖如春。
张维芳在炕上铺着一层光滑的油布,用湿布子一擦就非常干净,很容易打理。
两个人一边包饺子一边闲聊天
“鸿儒,你的工作怎么样了?”
“最近还可以,我想好了,我要进厂办。”
“厂办?不容易吧?”
“嗯,如果能搞到一批粮食的话应该就没问题了。”
李鸿儒只是随口一说,并没有当回事,张维芳却把这话放在了心上,自己男人要上进,她必须全力支持。
张维芳看了一下系统的积分,还有550积分,买粗粮的话最多能买一千斤,但是纺织厂1000多人,肯定不够分。
第二天,张维芳顶着寒风走了两个小时回了家,张巧纳看到大姑娘回来,心里很高兴。
热情的拉着她的手上了炕,冬天柴火紧张,所以张维双和张维芬住到了爸妈的屋里。
“维芳,大冷天的,回来有事啊?”
“爸,我想问问咱们大队去石头公社换粮的事,怎么交换?能换多少?”
张九云虽然奇怪张维芳的问题,但还是告诉了她
“我们村的煤送过去是一毛斤,可以用钱买,也可以换等价的粮食。”
“爸,咱们大队一次能换多少?石头公社的粮食多吗?”
“每次也就换2000斤左右,石头公社的粮食不算多,但那边有很多山,山里不缺吃的。”
“爸,今年的换粮队去过了吗?我想找人问问具体情况。”张维芳觉得这事可行。
没过一会,张维仁就把张九义带了过来,张九义双手揣在袖筒里,还戴着一顶厚帽子。
“大哥,大冷天的,找我什么事?冷死我了。”张九义边问边坐在了炕上。
“小叔,是我找你有事。”
“维芳,你回来了啊!”屋子里比较暗,张九义刚看见大侄女。
“小叔,我就是问一下去石头公社换粮的事。”
“哦,这事啊?”张九义也没有卖关子,直接把事情说了一遍。
他们赶着三辆驴车,还牵着五头骡子,骡子身上背着两个筐,筐里都是煤,驴车上也是煤。
石头公社离双龙村有80里地,他们是步行前往的,天黑后还在路过的村子里借住了一宿。
第二天下午才到了石头公社,因为他们每年都来,所以那几个熟悉的村子都已经把粮食准备好了。
他们用煤换了玉米就赶紧回来了,换回来的玉米还得自己磨成面。
张维芳大概了解了一下,然后脑子转了一圈,问道
“小叔,他们还有多余的粮食要换吗?用布换可不可以?”
“哎呀,维芳,太可以了,你不懂,很多人住山里面,什么都缺,还有那些河滩边上的人,也缺布料,有棉花就更好了。”
“小叔,你看这样行吗?你带我去趟石头公社吧,我这边有布,不过都是过期的和印错的。”
张九义眼睛一亮,这事可以,他本来就喜欢东奔西跑,现在去换粮食,也算挣点外快了。
“没问题,叔陪你跑一趟。”
两个人约定好三天后在张维芳家里见面,就各自回去准备东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