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大明:我的学生是朱元璋 > 第178章明军与草原部盟相遇
    “快些,再快些!”

    一望无垠的草原上,一支支马队逐渐汇聚成了一道洪流。

    这些草原骑兵从头到脚都身着甲胄,每人都是骑着一匹马的同时还牵着另外一匹马,这样轮流骑乘可以最大的保持战马的体力,只不过除了战马之外,这支骑兵身上其他的装备就乏善可陈了。

    每个人身上的甲胄上,都有着几处不大不小的锈迹。

    有的战士手中的弯刀,甚至有几处缺口。

    原因无他,这些装备都是十几年前,元顺帝从大都逃出来时,掠夺走的。

    经过十年的耗损,这已然是他们最能拿得出手的装备了。

    当时的元顺帝不是没有带走工匠,只不过那些工匠多是汉人,而且自幼长在中原,压根就受不了草原苦寒。

    同时草原上这些浑身腥膻味儿的骑兵,上马杀敌是一把好手,但是组织生产,却就外行的多了。

    即便是这些工匠们用尽了全身气力去干,里生产出来的铁器,依旧入不敷出。

    加之中原逐渐恢复生机,这些工匠们很快便三五成群的逃回了中原,留在草原上的工匠,也很快死的死病的病。

    自去年开始,北元小朝廷,几乎彻底的丧失了铁器的生产能力,只能依靠在辽东的纳哈出,跟高丽勾三搭四,运些铁器到汗庭勉强度日。

    这也是太尉蛮子,急于收复大都的根本原因。

    因为太尉蛮子知道,再这么下去,用不了多长时间,北元就会被彻底打成那个,茹毛饮血只能用鱼骨当头的原始部盟了。

    这三万人,是草原上最后的精锐,同样,也是太尉蛮子唯一的本钱。

    望着远处逐渐稀疏草原,跟依稀可见的森林,太尉蛮子知道,再往前走,就要进入明军的斥候侦查范围了。

    就在太尉蛮子准备再进一步的时候,远处两名身着赤红鹭鸯战袄的明军骑兵,悄然出现在了太尉蛮子的视线当中。

    不过就在太尉蛮子发现这两名明军斥候的同时,斥候同样也发现了远处这震惊的一幕。

    那两名明军斥候,几乎是毫不犹豫的,便掏出了自己腰间的信号弹。

    “嗖!”

    “啪!”

    绚烂的焰火在空中炸响。

    太尉蛮子的脸色陡然间阴沉了下来。

    就在此地的信号弹炸响之后,太尉蛮子清晰的看到,在自己的周围随之升起了十余道信号弹,足以让远处的明军察觉到此地的异常。

    太尉蛮子的面色逐渐铁青了下来,近乎声嘶力竭的咆哮道:“冲上去,不要管这两个斥候,汉人的主力一定就在前面,冲!”

    冥冥之中,太尉蛮子感觉到,明军并不知道自己此番南下的事情,这两名斥候不过就是凑巧碰上了自己罢了!

    随着太尉蛮子的一声令下,身后的三万余草原精锐,登时便浩浩荡荡的朝着南面冲去。

    这是草原上最精锐的五投下部盟的三万精锐,虽然只有三万人,但是这三万人,可是足足有七万余匹战马!

    自从大明战神土木堡一战之后,整个大明九边,也不过只有战马十三万匹!

    无数只马蹄不断的敲打在草原之上,纵然是在数十里外,都能隐隐够听到宛若雷鸣之声!

    经过十年的战损,草原各部正在逐步重新退化为,不会打造铁器的游牧民族。

    而中原的大明,在生产力恢复的同时,战马的数量也在不断的降低。

    直至洪武五年,大明第三次北伐时,徐达就已然明显感觉到,大明的骑兵,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衰败下去了。

    这也是明军近十年,没有组织大规模北伐的直接原因。

    等到太尉蛮子接近了明军之后才松了口气,这不过就是一支明军的小部队罢了,最多也就是一千人上下。

    一个千户的兵力。

    这支部队似乎也已经预感到了自己的命运。

    在看到信号之后,压根就没有后撤,而是就地构筑起了工事,像一根钉子一般,狠狠的扎在了草原之上。

    山丘上的太尉蛮子,在看到这一幕时也总算是松了口气。

    好在只是一支小部队,自己吃掉他们之后,只要做的干净些,对自己的计划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望着山丘下的明军,太尉蛮子已经在思考该如何打扫战场了。

    毕竟,这支明军就是一支普普通通的军队,甚至骑兵都没有多少!

    五投下部盟这十几个千户所,最多只需要冲两次,就可以将他们彻底冲散。

    而接下来,就是如何把这一千人全都截杀在草原上,不让他们回到古北口送信的事情了。

    为了做的干净,太尉蛮子甚至派了两个千户兵马向南迂回了过去,准备截断这支明军的退路!

    就在太尉蛮子矗立在山丘上沉思时,万余草原精骑,也浩浩荡荡的朝着远处这支明军冲了过去。

    呼啸而过的草原骑兵,顷刻之间便像是一道海浪一般,吞噬了眼前的这一千余明军。

    山丘上,甚至能听到些许的惨叫声。

    “告诉哈剌章做事小心些,不要放走了活口......”

    太尉蛮子还未说完,便看到了自己终身难忘的一幕。

    原本已经彻底被冲散的明军,仅仅在短暂的混乱之后,便重新占领了阵地。

    不仅如此,甚至还恢复了指挥,重新将所有人的枪头,对准了已然冲到明军南面去的草原骑兵!

    虽然这支明军仍有损伤!

    但是阵地还在!

    冲在最前面的草原骑兵,连回头都懒得回头,自然而然的以为明军已然被打散了。

    还没等他们回过头来清点自己的战果,便听到自己身后,骤然间再次响起了雷鸣般的炮声!

    一枚枚炮弹夹杂着怒火,呼啸的冲进了他们的后军之中!

    山丘上的太尉蛮子,跟一众部盟的大小汗,全都怔在了原地。

    个个就像是见到了鬼了一般,震惊的看着脚下的这支明军!

    古代骑兵战术,其实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在马鞍跟马镫问世之后才出现的战术,由于马镫的出现,使得骑兵在战马上有了着力点,使得骑兵真正拥有了陷阵拼杀的可能。

    而将这一战术发挥到登峰造极的,便是唐太宗李世民麾下的“玄甲铁骑”。

    由于拥有极强的机动性,而且抓住了封建军队组织结构松散的特征,因此在大唐开国之初,李世民往往能够打出极为逆天的战绩。

    因为封建军队结构松散,一旦阵型被冲散,基本就意味着战斗的结束。

    而后者这个战术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

    根本无法对敌人的有生力量,造成根本性的损伤,确实是可以击溃敌人,但是敌人并没有真正的战死,只是被打散了而已,只要用功夫重新组织,很快便可以恢复战斗力。

    这也是为了什么李世民在面对窦建德、王世充的时候,动不动就是千骑破万敌,甚至十万敌。

    但是到了渭水之盟的时候,却拿颉利的突厥骑兵没了办法。

    因为窦建德跟王世充的兵马,也都是在本地招募,打散了之后,人家就回家种地了,王世充跟窦建德,很难再重新将其组织起来。

    毕竟只是争雄而已,点到为止,都是炎黄子孙,又是乡里乡亲的,没必要真的你死我活。

    但是颉利的突厥骑兵就不一样了。

    你给他打散了,在异域的突厥溃兵,本能的就会重新抱团,因为他们随便跑进个田间地头,就得被汉民给打死,拿去官府邀赏了。

    (在古代,这种溃兵对于当地的乡绅来说,几乎就相当于大自然的馈赠,即便是到了清帝退位之后,都还有地主乡绅,组织村里百姓,捕杀溃兵的记录,因为这些溃兵多数都曾经在其他地方劫掠,身上总有些金银珠宝,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山沟沟里,明明没有古墓,却总能找出来各种珍奇古玩字画的原因,这些溃兵不生产珠宝,只是珠宝的搬运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