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大明:大孙朱雄英,老朱扶我春庭雪 > 第153章将来恩惠出自大孙你手,解缙也会更加忠诚于你

第153章将来恩惠出自大孙你手,解缙也会更加忠诚于你

    朱元璋若有所思地望向朱小宝,眼中满是欣慰。

    许多事情,朱元璋都深藏在心中,从未表露。

    今日朱小宝畅所欲言,虽非朱元璋亲口说出,却也让他多年来的忧虑得到了释放。

    他心情特别舒畅,满面笑容地为朱小宝鼓掌。

    啪啪啪!

    听到掌声,朱小宝急忙转身,看到老爷子似笑非笑地望着他,便挠了挠头。

    “嘿嘿。”

    朱元璋道:“你笑啥?”

    朱小宝答道。

    “刚才很多都是我随意猜测的。”

    朱元璋道。

    “你猜的也算是八九不离十了,这若是被皇帝听到,肯定会赞你说得好!”

    朱元璋捋着胡子说道。

    “只要不治我罪的就好,刚刚我可是胡诌了不少!”

    朱小宝这才感到有些后怕。

    朱元璋摇了摇头,笑道。

    “不会的,圣上高兴还来不及呢!”

    “他如今年岁已高,也十分渴望得到认同。”

    “真的?”

    朱小宝搔了搔头。

    朱元璋深意地看着朱小宝。

    “你这孩子机灵得很,刚才那番话看似在责骂解缙,实际却是在助他!”

    “你是想让他的心性快点成熟起来,避免因为性格上的不足而受挫吧!”

    “看来你对他很感兴趣?”

    朱小宝好奇道。

    “您察觉到了?真就有这么容易被看穿?”

    朱元璋答道。

    “不容易,但我了解你,所以能看出来!”

    “啧啧,年纪轻轻,却一副老谋深算的模样,也不知是跟谁学的!”

    朱小宝笑答。

    “还能是谁?当然是跟老爷子您学的啊!”

    闻言,朱元璋放声大笑。

    解缙的才智无需多言,其洞察力亦非凡,仅凭其能洞悉潘王之短,便足以证明解缙的洞察力与才华。

    与黄子澄不同,黄子澄是在朱允炆即位后才提出削减潘王权力,这背后或许有其个人的动机。

    然而,在朱元璋尚在位的当下,解缙敢于直言不讳,这表明解缙的动机更为纯粹,视野更为远大。

    尽管朱元璋不赞同削减潘王权力的策略,但这并不影响解缙的能力展现。

    想到这里,朱小宝对朱元璋道。

    “爷爷,您能否建议皇帝不要将解缙贬到江西?”

    哈哈!

    原来搁这儿等着咱呢!

    刚才夸赞皇帝,咱都为之动容了,搞了半天,这小子是别有用心啊!

    故意在咱面前说皇帝的好话,不就是为了保住解缙吗?

    这小子,心计还真是越来越深了!

    朱元璋答道。

    “咋了?”

    不过,若是解缙将来能辅佐咱大孙,那倒是也不错。

    朱小宝还没来得及说话,朱元璋却摇头道。

    “贬去江西是必须的,大孙你还没明白,他的锋芒过于锐利,短时间内是难以磨平的。”

    “就连你,刚刚都费了那么大的力气,才让他有所领悟,这若是换了别人呢?”

    “将来若是再遇到这般情况,总不能每次都指望你来训斥他吧?”

    “现在贬了他,实则是为了他好,等他哪天能像刚才那般有所领悟,他才能真正成为可用之才!”

    朱元璋的目光愈发深邃。

    他每一步的深思熟虑,都是在为朱小宝铺路。

    虽然朱小宝现在还不理解,但将来他会明白的。

    朱元璋语重心长地教导道。

    “世间无人能不经雕琢便成器,咱执政多年,对此愈发了解,历代皇帝身边的重臣为何都是年长且资历深厚的?难道他们真的比年轻官员更有才华吗?”

    “不,是因为你只需一个眼神,他们便能明白你的意图,这样的人,既省心又实用!”

    “大孙,你明白了吗?”

    谁人不经风雨?

    只有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才能让人屹立不倒。

    皇帝亦复如是!

    无论如何,既然你相中了解缙,你咱就好好磨练他一番,待他成熟后,再交于你!

    将来恩惠出自你手,他也会更加忠诚于你。

    听着朱元璋的话,朱小宝点头应道。

    “嗯。”

    朱元璋轻拍他的头。

    “嗯个什么!记住了吗?”

    朱小宝再次点头。

    “记住了,记住了!”

    “这些都是宝贵的教训,老爷子的教诲,我怎敢忘记。”

    朱元璋轻哼一声。

    “这才像话!”

    解缙与刘三吾告别后,便迷迷糊糊地向皇城行去。

    行至半途,锦衣卫突然现身,向解缙宣告。

    “解大人,今晚您就留在皇城,圣上稍后会召见您。”

    解缙愣了愣神。

    他还从未被皇帝亲自召见过,无论是晋升还是降职,皇帝都是以圣旨传达!

    他回想起不久前刘三吾对他说的话。

    刘三吾曾言,朱兄有本事让皇帝收回成命。

    嘶!

    难道皇帝改变了主意?

    这才多久啊!

    未免也太不可思议了吧!

    解缙不禁打了个寒颤。

    下午时分,又开始下雪了。

    当冰期席卷大明时,冬日的雪花仿佛成了国朝的主调。

    朱元璋午后前往暖棚,逗留了许久。

    他注意到棚内许多蔬菜都已破土而出,生机勃勃。

    能在这寒冷的冬日里,目睹到这一抹绿色,简直是难以置信。

    而更让他目瞪口呆的是,瓜苗亦开始破土而出,且越发茁壮。

    这还真是罕见呐!

    朱元璋一生务农,却未曾见过如此奇异的景象。

    若粮食也能在暖棚中生长,那该多好啊!

    然而,大孙曾告诉过他,粮食在暖棚中不易存活。

    大明粮食短缺,尽管湖广地区粮食丰饶,但广袤的北方,仍有不少人饥寒交迫。

    傍晚时分,朱元璋用过晚餐后,才心满意足地离开。

    宫中尚有棘手之事待朱元璋处理,因此他并未在朱小宝家久留。

    临行前,朱小宝为朱元璋重新泡了杯热茶,并在外面套上了毛绒套,这才恭敬地送他离开。

    朱元璋回到皇宫时,天色已晚,宫内也早已挂起了白灯笼。

    他回到奉天殿,向外面吩咐道。

    “召解缙前来。”

    夜色渐深,解缙一直在翰林院等候。

    他身旁的无烟煤火炉,火势正旺。

    此时翰林院空无一人,解缙正专心致志地翻阅着手中的史籍。

    这些史籍中,许多关于胡憔庸和李善长案件的细节,都记录不详。

    尽管信息零散,但解缙将朱小宝的话与之对照后,发现许多证据竟出奇地一致!

    他深深地呼出一口气,倚靠在太师椅上,显得有些心不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