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人鄙贱,轻生死,何必多发武器钱粮,扔去战场上又有什么难的,当初俄国人不也能上战场?”
会议上,联邦委员会副委员长严仲伦不以为意,出身琉球的他自然是针对日本的那一派。
“呵,俄国人是在为俄国打仗,日本人是在为日本打仗?”虽然褚建珍支持送日本人上战场,但也不免对严仲伦的看法感到荒谬,“严公怕是不知道要怎么打仗。”
“论打仗,我自然是比不过禇总长的,但论对日本人的了解,禇总长却也未必比得过我。”严仲伦捋了一把白胡子,看了禇建珍一言。
不过,褚建珍的话确实有道理,现代战争中,一线战斗的参战军队需要对己方主体富有认同感,如果不能则无法发挥出任何的功能。
纵然口号喊的响亮,但大英帝国是没办法流光印度的最后一滴血的,日本也同样无法流光伪满、汪伪的最后一滴血,甚至连本国的最后一滴血也无法流光。
“诱之以利,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见双方有了争执的苗头,一旁的重工业部部长陈霖也连忙出来,大框架的说了一句,拨开了两人的话题。
“情与理固然可行,但也依然是水磨功夫,这不符合我们的计划。”戚殿生半开玩笑的说道,“诱之以利,美国人岂不比咱们更有钱?”
虽然戚殿生这话是开玩笑的,但也确实有现实问题,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人命的直接衡量单位就是钱。
而把日本人推上一线战场,使之真正能发挥作用,所耗费的金钱,未必比本国人少,反而有可能更多。
当然,想要调动日本、越南的积极性其实也很简单,将这个岛给他,那个矿给他,他们自然就愿意了,但国内的食利者愿意吗?
你的分配真的合适吗?
他们的战斗力对得起出价吗?
皆不竟然。
“那如果充作治安呢?”
战争时期双方交火、进攻、防御行动只占了少量时间,军队的主要时间其实都在做着行军、巡逻、侦察、反侦察、站岗、挖掩体、埋地雷、布置障碍物、装卸货物、运送物资之类的事情。
治安巡逻的任务是很简单的,门槛也非常低,经过基本的训练即可胜任。
但把日本兵倒到南洋,相比于征发当地土著,配合当地华人组成保安队,孰优孰劣?
华人在东南亚的人口固然不占优势,内斗严重,且聚集于城市孤岛中,单打独斗不行,但有本土压阵,华人聚集于城市就会成为一个优势。
对于南洋复杂的环境,中国一点兴趣也没有,核心要点是几座城市,然后以此为支点和中心,收集当地的物产资金。
南洋的华人习惯于当白手套,也擅长这个,相比于日本人组成的保安队,他们可能更喜欢把日本人骗来当黑工。
性价比似乎也不高?
而且,只是作为治安力量的话,也没必要维持过多的常备兵力,临时征召训练个把月即可,这时间已经很宽裕了。
细数一下,或许也就工兵的角色适合日本人了。
在战争中,布置障碍物、挖掩体、运送物资等工作十分耗费体力和时间,对于经受过专门训练的军人来说,干这些事情显然不够划算,因此各国军队中都保有相当数量的辎重单位。
而可以预见的,中国周围的战场环境十分恶劣,搞不好连条路都找不到,开战之后必然要大修铁路、公路,这样的工作很难指望南洋的土著,但日本人还是可以胜任。
一切的讨论最终止步于内阁,并未向外继续传播,在左念微的支持下,自卫军政策得到了支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讨论。
1938年12月28日,内容正式敲定,计划将予以日本海陆空三军共计20万兵力。
其中,陆军方面为18.5万,东京政府将被允许组建三支步兵师团,三团制,师属炮兵联队为三营4炮连编制,总计36门75mm压制火炮,同时可以组建四支工兵联队、两支骑兵大队、一支独立炮兵联队,其中独立炮兵联队只被允许装备105mm榴弹炮和150mm榴弹炮各12门,总兵额约5.5万人。
除此之外,各藩镇亦对现有兵力进行改组,九州、中国、东北、北海道和四国各组建一支步兵师团和一支工兵联队,未来关西地区脱离美国后亦是如此,这些部队直接听命于各个藩镇,承担基本防御和预备役人员训练的任务。
陆上战斗力量约合13万人,并由一定的限制条件:
不允许装备任何飞行器和拥有作战能力的海用船艇;
不允许装备任何口径大于150mm,射程超过20公里的重型火炮和火箭推进弹药;
不允许装备任何空重大于25吨、直射火炮口径大于75mm的地面战斗车辆;
不允许成立任何独立侦察和突破单位;
日本陆军与任何日本企业不得自主研发、生产上述内容中的武器。
其次是海空力量,防空炮兵和岸防炮兵作为独立单位,直属于守御炮兵司令部,将按照城市规模进行分配,在重要的港口和工业城市配属相应的炮兵保护。
空军和海军方面相对宽容,海军被允许拥有两艘小型水上飞机母舰(约7000吨),用于巡逻、侦察和护航,并被允许拥有25艘驱逐舰和海防舰,设计类似于丁型驱逐舰和御藏型海防舰,前者排水量约1250吨、航速28节,后者约950吨、航速20节。
这两型舰艇主要从事护航、反潜、巡逻,因此强化了航程和特务武备,驱逐舰拥有一具四联装480mm鱼雷,而海防舰则没有。
对于300吨以下的舰艇则不做要求,而潜艇只被允许拥有5到9艘300吨级近海潜艇。
航空兵也以防御、巡逻为核心目标,被允许拥有300架战斗机和50架轰炸机(鱼雷机、俯冲轰炸机、强击机、轰炸机)。
最终在此基础上,做出如下限定:
日本海军任何水面/水下作战舰艇和航空器不允许装备口径大于500mm的鱼雷,射程不得大于8公里;
日本海军所有作战、特务、杂务舰艇总吨位不得大于20万吨,单舰最大吨位不得大于2万吨;
日本海军所有舰艇不得装备任何口径大于203mm的火炮,包括反潜迫击炮;
日本空军对地打击飞行器的有效荷载不得大于4吨;
日本空军所装备之航空器必须与国防空军采用相同的易损耗部件规格标准和燃油弹药规格;
日本空军所掌握之空降单位不得大于一支联队(约3500人);
日本海空军与任何日本企业不得自主研发、生产上述内容中的武器,不得自主研发、生产双发及双发以上航空器,不得自主研发、生产任何具有水下航行功能的舰艇。
最后,除日本军队之外的任何强力机关,如警察,需按照一定标准组建。
日本空域和海域将对国防军单独开放,国防军拥有通过、摄影、巡视和行动等权利。
同时,中枢确认解散租界,放弃广岛、大凑两处军港和基地。
当然,长崎作为南京条约确认割让的领土,不在其列,北方群岛也同样不在其列。
具体的公布和实施还不着急,目前东征军尚在日本国内执行军事任务,其中也不免有一些讨厌的地方,比如美国人就偷偷摸摸的庇护抵抗军,但双方并没有让局势进一步恶化。
无他,只是远在西洋的德国人又有了新的动作。
12月28日这一天晚上七点,内阁收到了来自驻柏林武官的报告,从报告中,左念微等人得知德国在凌晨(奥斯陆时间5点,北京时间11点),在北海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并与英国海军爆发了激烈冲突。
当天晚上两点,工人海军第二战斗集群从弗朗茨港(威廉港)启程,按照计划,舰队将绕向挪威西部,然后放出进攻斯塔万格和卑尔根的部队,从而东西夹击英法联合远征军,迫使英法两国退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德国人对于这次行动十分重视,舰队规模巨大,包含了“七月革命”号战列巡洋舰、“红色基尔”号大型巡洋舰和“巴伐利亚”号重型巡洋舰,另外,还有一艘轻巡洋舰和六艘驱逐舰作为舰队的屏卫力量,并掩护陆军运输船。
“七月革命”号战列巡洋舰是德国重建的马肯森级战列巡洋舰,防护、航速和火力都不错,而“红色基尔”号大型巡洋舰比至于美国的同僚,更像是缩小后的战列舰,而不是放大版的巡洋舰,防护能力显然更好,但31节的航速却只能说是合格。
而这批运输船也是少见的航速超过26节的快速运兵船,并不会拖舰队的后腿。
“航向263,前进四,出发!”
德国人再次选择了挪威的长夜做掩护,调用快速舰队以作突破,但自从上次德军行动后,皇家海军也加强了巡逻。
此外,通过美国人的渠道,英国人也了解到德国人将要发动大规模行动的情报,因此“胡德”号与“反击”号战列巡洋舰都被部署在挪威西部外海上执行巡逻任务,以防德国人偷袭。
北海的冬季气候多变,寒风呼啸,出港不久之后,舰队便遇到了风暴。
“胡德”这些战巡尚可行动,但身娇体弱的驱逐舰们就难以支撑了,最终舰队决定提前返航。
只是,风暴中的人并不止他们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