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家祖左宗棠 > 第408章:库页岛大练兵
    除了页岩油,煤变油技术也有一定的发展,从三十年代开始,能源工业局曾从德国引进了一套费托法炼油机械。

    所谓的费托法指的是德国两位化学家研究出的烃类混合物合成法,使用一氧化碳在高温高压下经镍、钴等金属催化剂的辅助,再施加氢,从而生成烃类混合物的技术。

    此举可以用煤炭为原料,生产出烷烃、烯烃为主的燃油,在如今的时代倒也算是一项黑科技。

    不过嘛,这项技术在和平时期基本没什么用,本国油田地处偏僻或者开采难度较大,都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力量开采,又咋可能用这种方法造石油?

    而且南洋油田也就在嘴边,自然没有推动这玩意儿发展的动力。

    有这些钱,倒不如给盐泊(克拉玛依)的油田多加几台机器,提升的产量不知道是这玩意儿的多少倍。

    有的时候,一种东西来的太容易了,并不是一件好事,每年从中东弄回来一千万吨的石油,谁又有压力呢?

    战争,那太远了。

    未雨绸缪,说的容易,做起来,那可不简单。

    石子任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细究,而是接着讨论起近来的计划。

    关于怎么拿下南洋的油田,军方讨论已久,不过这并不是今天这种会议需要讨论的。

    近来的计划自然就是对日作战的相关内容。

    各种方略早有计划,今天主要讨论的是作战各军筹建和训练的其他内容,以及战后的一些规划——与民政更相关的部分。

    按照计划,总参谋部准备将这次行动作为一次练兵,不过在此之前担任主攻的陆战一旅和第十三师需要进行一轮登陆特训,目标地点放在库页岛,而且这场特训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原因倒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还是陆军对于登陆作战没什么经验,正好趁此机会摸索一下。

    另外就是陆战旅要正式升编了,从之前那个团级战斗队提升到旅级。

    不过,陆战旅相比于旅,还是更像师,一个削弱了持续作战能力的师。

    本部与此前没什么太大的变化,也就更大了些,依然包含旅部、特务连、宪兵队和通讯连;

    勤务支援单位也只是更大了一些,辎重营、野战医院、邮递站、兽医站、修理所,该有的都有;

    战斗单位有些变化,下辖两支步兵团和一支两栖战车营。

    步兵团除了一系列勤务单位之外,主体是三个步兵营和一个重火器营,步兵团没啥好讲的,重火器营则比较复杂,里面包含了重型步兵炮、机炮、迫击炮、火箭炮和战防炮等多个种类的火炮。

    陆战旅的重型迫击炮比常规的步兵团要多一倍,一共有12门120mm重型迫击炮;

    步兵炮方面,海军与陆军的精锐部队一样,直接采购了两辆75mm轮式突击炮,代替了105mm重步兵炮;

    其他内容就没啥区别了,20mm机炮6门,105mm火箭炮2门,47mm战防炮4门,都是常见的配置;

    战斗支援单位依然是山炮团、防空炮营、工兵营和防化营四大金刚。

    山炮团是三营编制,装备了12门105mm榴弹炮和24门75mm山炮;

    防空炮营则装备了最新式的博福斯40mm高射炮,还有苏罗通20mm机炮,各12门,12.8mm高射机炮也是12门。

    苏罗通机炮性能优秀,但重量上不尽如人意,因此步兵团的机炮排(连)一般都会选比较轻的厄利孔,毕竟步兵用机炮基本不干正事,事实上,国防军步兵们对于20mm机炮放平了打可是非常喜欢,几乎成了标准用法了。

    扩编之后,陆战一旅的兵力将达到九千余人,照此规模再添一个步兵团和炮兵营,以及相应规模的辎重部队,基本就是一个完整的陆战师了。

    当然,这个旅的短期战力已经不亚于一个完整的步兵师,后续要不要继续扩成陆战师,海军内部和总参谋部也在争论。

    就目前来说,各方依然认为两栖登陆作战就是短期决胜,并不是两军对垒的陆地野战。

    短小精悍的单位不仅拥有短期作战能力,还更加方便远洋投送,自然更受欢迎。

    用数据就能说明白,国防军现行的北方甲种步兵师1.7万人,南方甲种步兵师兵力1.43万人,在短期作战上,陆战旅相比于前者稍弱,相比于后者更强,而投送一个北甲步兵师需要接近十九万吨的标准船运量,投送一个南甲步兵师需要十四万吨的标准船运量,而投送一个陆战旅仅需十一万吨。

    所谓的“标准船运量”是海军用于计量部队、物资在运输时需要占用的运力的特殊单位。

    各种船只的载货量和载员数根据其船体设计差异也有所不同,一般会以修正系数来解决。

    至于说双方的争论也很简单,小有小的好处,大有大的好处,陆战旅的编制设计是单向侧重于抢滩登陆和坚守登陆场,并未考虑要向纵深挺进、持续作战。

    按传统观念来看,后者应该是陆军的任务。

    虽然也有人认为应该将陆战队建设成更为均衡、全能的部队,同样能够独立遂行纵深攻击的任务。

    但这就要涉及到影响力与权利之争了,这是在所难免的,比如艾森豪威尔那句著名的口嗨,“如果有什么能对战局产生帮助的,那么我只能想到枪毙金(美国海军总司令)”,亦或者金对弗莱彻的那句话“即使穿越159°线(麦大帅负责的战区),你也决不能将指挥权交给麦克阿瑟”。

    战场的影响力和指挥权的争夺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不可避免,只是美国人的争端止步于理论阶段,一旦策略制定,海陆双方在大体上都不会做出明显的出格行为,而日本的海陆斗争贯彻始终,坚持不懈,不把对方打倒誓不罢休。

    军事是军事,政治是政治。

    当然,这些跟政府没啥关系,因此众人只是简单的协调了一下,随后就跳到了下一个问题。

    日本的战后部分,如何镇压日本列岛的起义是军方的事情,政府所需要的是考虑如何化解日本的抵触情绪,以及最大程度的控制日本,使之成为本国的助力。

    而且,日本本身的利益也是一个问题,日本没油水,但要吃饭的嘴可不这么想,之前跟英法签订条约已经让他们很不满意了,日本本来就穷,所剩无几的资产还被英法两国卷走了大半,那他们吃什么呢?

    这些人固然掀不起大浪来,但整天念叨也是挺烦人的,再者,这又是未来的抢英国人的一次预演,如何分配很大程度上要影响到后面下南洋之类的。

    帝国主义的战争怎么来的?

    不就是这么来的?

    你多吃一口,我就少吃一口,做大蛋糕那多累啊,能抢到手不更好办?

    内阁会议很快便结束了,接着就是军部各方递交报告,军队开始动了起来。

    虽然国防军有一百八九十万的陆军,但平常动的真的很少,否则也不至于一年才消耗五十几万吨石油。

    第一个收到调令的自然就是刚刚扩编完成的的陆战一旅,军部一纸调令,近万号人便匆匆登上了火车,先至上海,然后登船开赴库页岛。

    而第十三师就要好一点了,编成地和驻地分别在沈阳和海参崴的他们行动起来就要方便多了,直接登船上岛。

    除了这两支单位,其他人也都陆陆续续接到了命令。

    10月13日,第17、23、25步兵师与陆战二旅往连云港,编作东征第一军,设立东征第一兵团司令部,将要负担第一轮战斗任务,登陆东京,负责中部、东北和关东地方的战斗,这里是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势力范围,也是抵抗的核心区域。

    11月7日,第19、21、28师往朝鲜,编作东征第二军,负责中国、九州、四国和北海道地方的交接,这里基本是本国的势力范围,第二军负责整训当地武装,完毕之后北上北海道。

    而后续两个军则分别在12月和次年组建,负责接替第一兵团遂行镇反任务。

    十月十二日,晨。

    本国极东一隅的库页岛天亮的最早,火红的太阳跃出地平线,海面上顿时发出万丈金光。

    昨夜刚刚下船,又立马上了火车的陆战一旅官兵们正盖着毯子,坐在座椅上打瞌睡。

    呜呜呜——

    军列进站时的汽笛声吵醒了搭载的官兵们,连日的海上颠簸,又兼着几个小时的火车,自然是相当的难受。

    “报告,本部已至复远城。”

    从乾隆时期开始,清朝就已经失去了库页岛的控制能力,连羁縻和贡纳也无法做到,而乾隆对于这里也没什么概念,从十八世纪后期,也就是乾隆后期开始,虽然地图上仍归中国,但实际上是日本人和俄国人在此争夺(日本也不太热衷,主要还是俄国人)。

    而当地的地名自然也早已逸散,货不对版,且十分拗口,不便记忆,因此中俄战争光复库页岛后,对于当地城镇进行了重命名,俄国人设于此地的首府南哈萨林斯克就被改名为复远。

    “各部卸车,备好早饭,集结完毕再开饭。”

    “得令。”

    库页岛毕竟是边陲之地,复远城的火车站也远不能与内地相比,相对要简陋的多,要不是岛上还有一片油田,一些重型装备需要走这里中转运输,只怕火车站的物资调运能力会更差。